问题 | 舆论监督 |
释义 | 又称“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法律活动特别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它是社会组织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参加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性和积极性,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巩固政府和人民的联系,而且还可以公开揭露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揭露违法犯罪的现象,批评法制工作中暴露出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面前人人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帮助政府部门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新闻舆论不能取代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的判决和决定,而且也不应该同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决定直接发生冲突,但不能因此低估它的作用。舆论监督对于那些有着较大普遍性和群众影响的违法犯罪现象的揭露,有重大作用。在揭露这些现象的丑恶性,教育广大人民,提高人民与它作斗争的勇气,自觉遵纪守法,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树立正气,打击歪风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舆论监督具有引人注目,震慑力强,影响面大,迅速及时,效果显著等特点,因此,各国统治阶级都把它作为监督国家机关活动、改善国家机关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常重视舆论工具的监督作用,早在1954年,中共中央就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于报刊上反映的群众意见和批评,要采取热烈欢迎和坚决保护的态度,反对对群众的批评置之不理,限制发表和实行打击报复的态度。如果批评属实,被批评者应立即声明接受并宣布处理的结果。如果部分属实,被批评者应在同一报刊上作出实事求是的说明,接受批评的正确部分。如果被批评者拒绝批评,或打击报复,应承担必要的责任。至少那些利用舆论进行打击和破坏的所谓批评,则是另外一种性质,不能和正常的批评相提并论。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今后新闻要增加对政务的报道,发蛔舆论监督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