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为什么会有刑事诉讼法延长拘留期限条款? |
释义 | 拘留就是指将对象拘禁限制,但是拘留可以不要法院命令,警察机关也有相应的拘留权,但各国允许拘留的总时间长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国家甚至于可以无限期的拘留对象。那么刑事诉讼法延长拘留期限条款又是什么呢?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第二款又规定,“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据此,延长拘留期限必须符合法定条件。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随意延长拘留期限的现象却非常严重,笔者通过对这些延长拘留期限的案件进行分析发现,在对延长拘留期限的法律适用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法律对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第一款“特殊情况”的规定不明确。 实践中对于应当在拘留后三日内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大都以所谓的“特殊情况”为由延长了一日至四日,甚至有些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认为,一般案件拘留后只要在七日内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就不算程序违法,从而忽视了三日内提请批准逮捕的规定,致使在拘留后三日内提请的案件很少。 第二,对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第二款在理解上出现偏差。 司法实践中,在适用该款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只要是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犯罪嫌疑人,不管是否符合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重大嫌疑分子”的条件,就将提请批准逮捕时间延长至三十日; 二是有些嫌疑人虽然符合“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的条件,但公安机关所取证据已达到逮捕的要求,本来在七日内就可以提请批准逮捕,却故意拖延至三十日再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 为切实解决司法实践中随意延长拘留期限的问题,以维护司法的严肃性,应当对延长刑事拘留期限的规定从立法上予以规范和完善。首先,刑诉法将拘留后提请批准逮捕的时间规定在三日内,从当前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的警力相对不足,侦查手段相对落后的现状来看,确实比较困难,这样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不利于打击犯罪,故建议取消“拘留后三日内提请批准逮捕”的规定,而统一规定为拘留后七日内提请批准逮捕,这样既可以保证公安机关拘留后有足够的侦查取证时间,又可以维护司法统一,保证执法的严肃性。其次,对于提请审查批准时间延长至三十日的情况,因其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时间相对较长,刑诉法对此又作出了严格规定,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从严掌握,不可滥用,故建议对其适用加强监督,即对于需要延长提请批准逮捕时间至三十日的,须经检察机关批准或同意后方可延长。 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拘留的审批是指有权的公安机关对符合刑事拘留条件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进行审核和批准的程序,包括审批机关、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等规定。 (一)审批机关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0六条规定,刑事拘留的审批机关是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在日常公安司法实践中,刑事拘留既可以由正职负责人审批,也可以由副职负责人审批,而其他人则无权进行刑事拘留的审批。 (二)审批权限 是各级审批机关对审核批准刑事拘留所具有的权力界限。通常指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1、对不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依法应当拘留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审批。执行拘留后应即时向当地外事处办公室和有关的外国人主管部门履行通报义务,同时并报公安部备案。 2、对入伍前在地方作案的军人需要刑事拘留的,应当由地方公安机关提供犯罪证据材料,送交军队军以上保卫部门审查,确认应依法追诉的,由该保卫部门拘留。 3、对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应予刑事拘留的,必须经本级人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大会闭会期间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方可审批。 (三)审批程序 拘留犯罪嫌疑人应当由办案人员填写《呈现请拘留报告书》,经有审批权限的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签发《拘留证》,该法律文书的填写应字迹工整,法律用语规范。司法实践中切忌在《呈请拘留报告书》中写有“呈请刑事拘留X日”。对需要延长刑事拘留期限的,办案单位应当在拘留期限界满前的二十四小时内制作《呈请延长拘留期限报告书》,并由原批准机关负责人审批,不必再签《拘留证》。但是在《呈请延长拘留期限报告书》中应写明“呈请延长拘留X日”或“呈请延长拘留至三十日”字样。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拘留期限的的延长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来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的,在申请延长拘留期限时,也是要依据相关的程序走的,我国有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并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章程,所以,刑事诉讼法延长拘留期限条款是根据不同的事件来具体分析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