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赔偿标准 怎么判断消费者权益受到伤害?
释义
    根据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那么具体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赔偿标准是什么呢?又要如何依照法律要求赔偿?在这里,法律咨询网小编将为您对此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欺诈消费者行为的判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条,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
    (三)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四)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五)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六)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七)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八)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九)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十)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十一)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十二)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十三)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二、赔偿标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 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 根据国家工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双倍赔偿(即买一赔二):
    1、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3、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4、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 销售商品的;
    5、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6、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7、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8、做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9、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10、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11、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12、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13、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当消费者受到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侵害时,可通过以下途径要求经营者给予双倍赔偿: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上述内容是法律咨询网小编总结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赔偿标准,在遇到商家用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或者强制消费时,可依法向商家要求补偿,若协商失败,则可依次向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人民法院申诉,希望您在遭遇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时,可以通过法律武器保障自己身为消费者的权益。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