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行政诉讼法庭辩论顺序 |
释义 |
一、行政诉讼法庭辩论顺序 一般简单案件通过一审的法庭调查,案件事实基本已经查明,争议焦点比较明确,二审法院有时候会为了节省庭审时间,不单独进行法庭辩论。二审法院可以采取书面审理的方式,即不开庭审理,只是通知当事人去接受法庭的调查,是否开庭由法院调查后决定。 二、分解法庭辩论的可行性 《行政诉讼法》是我国三大诉讼法当中唯一对庭审程序包括辩论程序未作明确规定的程序法。《行政诉讼法》第43条至第53条规定了公开审判制度、回避制度、合议制度以及庭审前的准备工作等,第54条规定了不同的判决方式,中间关于开庭审理程序立法空白。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规定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但规定的是“可以”而不是“应当”或“必须”,是“参照”而不是“依据”或“依照”,由此可见,该解释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隐含了行政案件庭审程序包括辩论程序的不确定性和有限度的自由拓展空间。况且《民事诉讼法》第12章第3节的规定以及第127条的规定是否意味着“民事案件法庭审理过程中必须单独设立辩论程序”、“法庭调查必须前置于法庭辩论”,其本身值得商榷。 因此,我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诉讼相关司法解释不仅对分解法庭辩论未作禁止性规定,而且根据条款理解,事实上赋予了合议庭在此问题上的有限度的自由拓展空间。分解法庭辩论从法律角度是可行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当前我省行政审判实践中主要参照的省高院《行政案件审判操作规程》的规定中得到印证。省高院《行政案件审判操作规程》全文没有引用“法庭辩论”的概念,但在不同审理阶段规定了“事实证据的举证、质证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可以进行辩论;案件的适用法律问题进行质证、辩论;行政程序问题进行质证、辩论”,实际上隐含了不再单独设立法庭辩论、法庭辩论内容分解的框架。虽然该《规程》同时又要求在当事人最后陈述之前要“逐一询问当事人对案件处理有无新的意见”,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法庭辩论有质的区别,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行政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种中和性规定,至多只能是补充辩论性质的内容,而不能成其为独立辩论阶段。 从诉讼原理上来讲,分解法庭辩论不仅不会剥夺当事人的辩论权利,而且能够使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更加清晰自己的辩论思路,更加充分发表自己的辩论观点,更加有可能展示自己的辩论技巧。 三、分解法庭辩论的必然性 行政案件当中的法庭辩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单项事实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及证明力展开辩论; 2、对被告提供的事实证据是否足以认定行政事实以及原告提供的证据是否足以推翻行政事实展开辩论; 3、对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展开辩论; 4、对被告适用规范性文件是否准确展开辩论; 5、对被告提供的证明其已经履行相关程序的单项程序证据“三性”及证明力展开辩论; 6、对被告行政程序是否合法展开辩论; 7、对被诉行政行为依法应予撤销或维持等展开辩论。当然,法庭辩论还应包括个案当中的受案争议、起诉期限争议、处罚公正性争议等等。 以上就是法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于行政诉讼法庭辩论顺序的相关知识,从上文可知,行政诉讼的审理更加需要公平公正公开,因为其中涉及的主体比较特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如果大家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网的律师!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