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行政诉讼可以确定财产共有人吗 |
释义 | 一、行政诉讼可以确定财产共有人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一章的相关规定,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判,从而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它对保障一个国家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免受行政权力的侵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财产共有权是指同一财产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主体所有的一种财产权形式。财产共有关系既有公民个人之间的共有关系,又有公民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共有关系,还有集体组织之间、集体组织与国有组织之间的共有关系。 行政诉讼的判决中,若行政行为正确合法,原告申请的理由不成立的,法院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被告确实存在不履行法定职责情形的,判决被告限期履行。行政行为确实存在重大违法行为的,判决确认无效。行政行为轻微违法等情形,判决确认无效。对于行政处罚,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因此,对于行政诉讼是否可以确定财产共有人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首先要确定争议的焦点。 ![]() 二、行政诉讼管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特别是便于作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参加诉讼。 2、有利于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判决和执行。 3、有利于保障行政诉讼的公正、准确。 4、有利于人民法院之间工作量的合理分担。 三、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例外情形有哪些 1、关于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国家行为,是指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部、外交部等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有关国防和外交事务的行为,以及经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国家机关宣布紧急状态、实施戒严和总动员等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 《若干解释》第3条对抽象行政行为作了解释:“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3、内部行政行为 《若干解释》第4条对内部行政行为作了解释:”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三)项规定的‘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该行政机关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决定。“ 4、终局行政行为 终局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6、民事调解行为和民事仲裁行为。 7、行政指导行为。 8、重复处理行为。 9、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以上就是由法律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行政诉讼可以确定财产共有人吗的相关内容。虽然我国服务行政理念的不断推进,行政机关和人民的地位越来越平等,行政诉讼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只要受案范围符合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那么公民就可以对影响自己权益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