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假冒行为的认定方法 |
释义 | 假冒行为是以不合格的产品冒用他人品牌在市场上销售。仿冒行为是以合格的产品模仿冒用他人品牌在市场上销售。 假冒与仿冒行为有多种表现,认定假冒仿冒他人注册商标,关键是界定相似商品与相似商标;认定假冒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首先需要认定知名商品;认定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关键是把握企业名称中的核心部分即字号;认定在商品上假冒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伪造产地的行为,就要把握两点,其一是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其二是客观上造成了消费者误认,包括已造成的误认与可能发生的误认。 假冒行为的认定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1、看其主观上有无故意“搭车”牟利的意图; 2、正确判断商标、标识、装潢是否近似; 3、 看实际后果是否构成对特定商标标识的侵害; 哪些行为可以被认定为假冒行为呢? 1、生产国家明令淘汰产品、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销售失效、变质产品的行为。 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指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依据其行政职能,对消耗能源、污染环境、毒副作用大,技术明显落后的产品,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行政的措施,通过发布行政文件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自某目起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失效、变质产品,指失去了原有的效力,作用,产品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失去了应有价值的产品。 2、伪造产品产地的行为。 伪造产品产地的行为是指在甲地生产产品,而在产品标识上标注乙地的地名的质量欺诈行为。 3、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行为。指非法标注他人厂名、厂址标识.或者在产品上编造、捏造不真实生产厂厂名和厂址以及在产品上擅自使用他人的生产厂厂名和厂址的行为。 4、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行为。 指在产品、标签、包装上,用文字、符号、图案等方式非法制作、捏造或非法标注质量标识以及擅自使用未被批准的质量标志的行为。质量标识包括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认可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志、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标志、名优标志、国外的认证标志、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免检标识等。 5、在产品中掺杂、掺假的行为。指生产、销售者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造假,进行质量欺诈的违法行为。 这种假冒行为的结果是使产品中有关物质的成分或者含量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 6、以假充真的行为。 指以此产品冒充其特征,特性等不同的其他产品,或者冒充同一类产品中具有特定质量特征,特性的产品的欺诈行为。 7、以次充好的行为。 指以低档次、低等级产品冒充高档次、高等级产品或者以旧产品冒充新产品的违法行为。 8、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 不合格产品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产品。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是指以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作为或者充当合格产品。 假冒行为的危害是严重损害我国名优产品的信誉,侵犯企业的合法权益,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败坏我国出口商品的信誉。对于这种行为,我国法律有严厉的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