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叫做意思表示 |
释义 | 一、什么叫做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指的是民事主体将自己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行为旨在追求一定的法律效果,它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内心意思和表示行为。 1.内心意思是指民事主体在内心形成的,希望通过意思表示实现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愿。 2.表示行为则是将这种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使他人得以知晓。 二、意思表示的分类 意思表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根据是否须向相对人作出,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无需受领的意思表示和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 (1)前者是指无需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捐助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等。 (2)后者则是指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如悬赏广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2.根据相对人是否特定,意思表示可以分为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和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1)前者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等。 (2)后者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等。 3.根据相对人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可以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方的意思表示。 (1)前者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作出意思表示。 (2)后者则指意思表示作出后,相对人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示,如通过写信、发电报、发电子邮件为意思表示。 ![]() 三、意思表示何时生效 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取决于其类型和形式。 1.对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捐助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等,一经作出即生效。 2.对于需要向他人作出的有相对人意思表示,如悬赏广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其生效时间则取决于相对人是否特定以及是否可同步受领。 3.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自动售货机、悬赏广告,于作出时生效。 4.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须经作出和到达两个环节,于到达时生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意思表示已经到达受领人,也可能因某些原因而不生效。例如,如果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先于意思表示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的,意思表示将不生效。 此外,向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作出意思表示时,其生效也需满足特定条件。 如果该意思表示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或者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事先同意,于到达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生效;否则,意思表示于到达法定代理人时生效。 以上便是关于意思表示的要素、分类和生效时间的详细解释。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则对于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你对意思表示的生效条件还有其他疑问吗?欢迎在法律网留言交流。了解这些法律知识,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