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适用法定继承 |
释义 | 继承分为法定继承、遗嘱继承。法定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没有留下遗嘱,其个人合法遗产的继承按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顺序和分配原则进行遗产继承的一种法律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法定 在人为“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丧偶的儿媳对公婆、丧偶的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法定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除此之外,还有孙子女、外孙子女、出生时是活体的遗腹子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总结出下列情况适用法定继承: 一、 没有遗赠扶养协议,又没有合法遗嘱; 二、 遗嘱的继承人、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遗嘱失去效力的; 三、 遗嘱的继承人表示放弃继承的; 四、 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 五、 遗嘱的受赠人表示放弃赠与的; 六、 遗嘱的受赠人丧失受赠权的; 七、 遗嘱不合法或因故而全部有效的; 八、 遗嘱部分无效情况下无效部分的遗产; 九、 遗嘱未涉及遗产; 十、 遗嘱指定的继承人或受赠人不履行遗嘱中的合法义务,被人民法院决定取消继承或受赠权; 十一、遗嘱中为胎儿保留的特定遗产份额,出生时是死胎,其为胎儿保留的份额。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