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保险公司寻找偿付能力治本之道 |
释义 | 让大地忍痛放弃规模的是“偿付能力”这只无形的手。在去年年底获得第一批增资后,大地保险偿付能力刚刚超过保监会最低要求。为了不蹈覆辙,大地保险正寻求从根本上解决偿付能力不足的办法。 同样,大众保险将从新股东上海国际获得3.9亿元注资,增资后偿付能力充足率将达到保监会要求,现增资方案只等保监会批复;天安保险也已经寻得新投资者,有望摆脱偿付能力的困境。 复旦大学保险系系主任徐文虎教授认为,“解决偿付能力问题,增资是治标,加强内控才是治本。保险公司发生亏损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亏损的原因是否合理,经营指标是否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严管偿付能力 据中国保监会发布的最新监管信息,去年年底以来,保监会先后向近10家保险公司下发监管函或风险提示函,分别采取或综合采取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分支机构设立、限制股东分红、限制资金运作范围等监管措施。截至6月底,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比年初减少了2家,大部分不达标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也在逐步改善中。 偿付能力状况不稳定,不仅会影响保险公司承保,还会影响保险公司开设分支机构。近日,保监会印发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要求保险公司向监管部门申请筹建分支机构时,必须提交申请前连续4个季度的偿付能力状况报告,且报告中偿付能力均为充足。 中央财大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以中小规模的财险公司为主,这部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不到位,致使业务承保亏损、投资回报不高,才最终导致偿付能力吃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增资扩股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此外,保险资金投资回报率的增加,同样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本刊从大地保险了解到,今年6月底,该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66%,较年初上升64个百分点;若加上9.07亿元尚未到账的资本金,该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将达到263%。 增资扩股只能治标 通过增资扩股或者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来加强偿付能力,只能缓解保险公司眼前的偿付能力缺口。依靠股东投资不是长久之计,何况当投资者面对所投资的保险公司盈利遥遥无期时,连继续投资的信心都已所剩无几,甚至还出现退出的情况。 徐文虎认为,保险公司通过增加资本金来解决偿付能力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当保险公司内控管理能力大幅改善、业务结构充分调整、投资能力明显提升,各部门形成共同的经营危机意识时,偿付能力问题再能获得根本改变。否则,增资后不久,经营不善依然会拖累保险公司再次陷入偿付能力危机。[page] 虽然部分保险公司通过增加注册资本金的方式,已经基本解决偿付能力问题,但这并不是终点。本刊从大众保险半年工作会议上获悉,该公司已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偿付能力控制为核心”的运营管理模式,通过成立偿付能力管理监控小组,定期分析和研究偿付能力的变化,及时跟踪和分析影响偿付能力的各个因素。 有效益发展方能治本 坚持结构调整和有效益发展,已成为保险公司改善偿付能力状况的有效思路。传统观念把财险结构调整理解为控制车险业务比例,但结构调整不仅应表现在不同险种间优质业务的比例提升,而且应该反映在同一险种优质业务的比例提升。 大众保险相关人士表示,大众保险“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以绩效考核为保障”,要求各级机构要在偿付能力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每位员工增强效益成本意识、质量管控意识,维护资本安全。 大地保险相关负责人认为,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决定实际资本,实际资本决定偿付能力。因此提高保险公司认可资产比例,可以成为化解偿付能力危机的长效手段。上半年,大地保险实现承保利润4000多万元,投资收益超4亿元,应收保费率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认可资产总额有效增长。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偿付能力应该是一个反映保险公司经营的动态指标,并不是越高越好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说明其经营发生问题,继续增加资本金或提高内控能力;偿付能力充足率过剩,则说明其业务发展能量没用足,市场开拓力度有待加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