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论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 |
释义 |
[摘要]本文以可转换债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特定环境下,可转换债券的融资动机、经济后果以及选择使用这种融资工具的公司的特点。研究认为,我国可转换债券的融资行为与国外不同,而可转换债券发行的理性成分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的行为动机和经济后果行为特征 <,可转换债券是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应用金融工程技术,充分吸引投资者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而创造的一种衍生金融工具。根据债券的特点,它有多种选择:通过可转换条款,嵌入债转股的选择权,使债券持有人在一定期限内将债券转换为一定数量的普通股,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以转换价格为执行价格的债券持有人看涨期权;通过赎回条款,发行公司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和一定时间后提前赎回未到期的转让债券,为规避转让债券持有期间的转换受阻、利率下调和还款风险提供了机会。这可视为发行公司以赎回价为执行价的看涨期权;通过回购条款,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在公司股价不能达到预期期限时,有权向发行公司回购,为投资者及时规避股票前景不佳的风险提供了机会。在我国,可转换债券作为企业融资的另一个重要渠道,以其巨大的增长潜力备受关注。据统计,自2000年2月25日和3月17日机场和鞍钢两个标准化可转债上市发行以来,2002年共有5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可转债,发行总额41.5亿元;2003年,16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总额185.5亿元;2004年,有12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可转换债券,总金额为209.03亿元。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可转换公司债券暂时停止发行。但2006年下半年,又有6家公司发行了可转换债券(不含单独交易的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迅速。然而,相对于可转换债券融资在我国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还相对薄弱。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如企业为何发行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经济后果如何,我国资本市场可转换债券融资行为的特点是什么,根据现有文献,皮尔彻早在1955年就研究了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动机,此后,Jensen,mecking(1976)和green(1984)从发行后风险转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霍夫迈斯特(1977)重新评估了20世纪70年代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机;Brennan和Schwartz(1988)从风险估计的角度分析了可转换债券发行动机和最优转换策略的本质;Stein(1992)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管理者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机和市场对使用可转换债券的反应进行了实证研究;Billingsley和Smith(1996)结合最新数据,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动机进行了极具代表性的研究。他们调查了1987年至1993年期间在美国发行可转换债券的243家公司的财务主管对该公司最近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的回答(获得了88个可用答案,其中36个包括至少一个数据违约,但其余的都在统计中有用)。此外,Mayers(1998)指出,发行可赎回权可转换债券的目的是从融资与实物期权匹配的角度降低融资成本和控制投资;Lewis-Craig(2003)提出了一个评价可转换债券发行动机的简明框架,表明不同的成本组合设计可以降低债转股融资的成本,股票价格对不同的设计有相应的反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