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审计报告错误能否提起行政诉讼 |
释义 |
1、 审计报告有错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八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财政收支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财政收支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报请审计机关同级人民政府裁定,同级人民政府的裁定为最终裁定。审计的特征包括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 1。独立。从审计关系看,任何审计活动都必须有三方参与,而三方都不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方即审计师必须独立于第二方和第三方,保持独立地位,不受任何一方的影响和干涉。按照公认的标准,审计人员应当公正、客观、公正,只有做出判断和评价,保护有关各方的权益,审计结论才能具有权威性。因此,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价值形成的基石。它意味着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能够排除干扰和个人利益,公正地监督和核查,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报告。只有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受托责任信息进行监督、核实和评价。在现代审计制度中,审计的独立性是社会审计中最充分的。 社会审计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在本质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人和其他机构。所谓实质独立性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利益关系。 2。权威。审计权威是保证审计权有效行使的必要条件。各国的国家法律对审计制度的实施、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机构的地位和权力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审计具有法律的权威,赋予审计超脱的地位和监督、评价、保障的职能。 为了提高审计的权威性,一些国际组织还协调各国的审计制度和标准,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审计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服务。我国审计人员依法行使独立审计权利,受法律保护。比如被审计单位拒绝、阻碍审计,或者有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行为时,审计机关有权作出处理和处罚的决定或者建议,这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审计的权威性。 3。公平。审计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正义,就没有权威。审计公正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审计人员应当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审查,作出不带任何偏见、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作出公正的评价和公正的处理,以正确认定或免除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只有保持独立、公正,才能赢得审计授权人或受托人和社会公众的信任,真正树立审计权威的形象。上述知识是小编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解答。审计报告有错误或者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如果你需要法律帮助,你可以去法律咨询网咨询。法律咨询网有一位专业律师为你解答。你知道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