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名誉权损害纠纷案如何处理? |
释义 | 一、名誉权损害纠纷案如何处理? 名誉权损害纠纷案按照我国民法当中的第109条的规定来进行一个要求对方停止损害赔偿的一种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零九条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若受到侵害,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法人的名誉权内容与公民的名誉权相比,由于其不具有如公民一般的情感,所以其内容有所狭窄,主要包括: 任何新闻报道、书刊杂志在对法人进行报道评论时,必须真实,与事实相符. 任何人不得捏造事实,散布与法人真实状况不符的消息,败坏其名誉。 二、侵权形式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在文学作品中故意使用他人真实姓名,或者未写明原告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但对人物特征的描写有明显的指向或者影射他人,小说内容存在侮辱、诽谤情节,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作者和出版社均可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等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中认为,被告根据传闻,撰写严重失实的文章“锁甲三千元带来的震荡”和被告《上海文化艺术报》社未经核实而刊登该文,造成了不良后果,两被告的行为均已构成侵害的名誉权。 目前为止名誉权方面的损害赔偿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对于一个公司一个法人来说的话,他们的名誉最后受到一个损害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形象受损的问题而且还会带来很多的利益方面的损失,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就必须要对侵权行为进行一个处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