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找法网说法:未成年人犯罪可轻罚或不罚?
释义
    十四岁算是处在青春叛逆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对世界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对他们而言伤害别人有时仅仅是一念之差,另外他们也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和对后果充分考虑的判断力。4月11日上午,一则14岁的小男孩因遭责骂弑父获刑6年半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最终,男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
    现在类似的新闻很多,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判决大多不一,有的处罚轻,有的不用处罚,社会上也有许多疑虑:是否未成年人犯罪都可以赦免或轻罚?《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否纵容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谁为此买单?
    《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
    (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四)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问题中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上的错误,这些孩子不是不用被惩罚,只是不被刑事处罚,只是不被关监狱或判死刑,仍需要承担刑事处罚以外的其他责任。
    不满十四岁的,一律不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对于这类人,可以让家长管教,侵权的要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赔偿,必要时由政府收容教养;对于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只要构成犯罪,无论什么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理,主要是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给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否纵容了未成年人犯罪
    小编认为,未成年人的行为是可以扭转的,会做出极端的行为,主要是未成年人因智力等因素未达完全行为能力,辨知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不足,更需要加以引导和帮助,而法律也不可能因此再扼杀一条生命。愿受害者安息,而犯罪人在受惩罚后能改过自新,重新投入社会,媒体网络不要借此轰炸、放大问题,也希望社会愿给犯罪人一个机会。
    正因为青少年有较好的可塑性,我们有希望把他们从“不正常”的“罪犯”改造为“正常”的公民,所以更需要用正常的教育模式,而不是刑法手段来改变他们,以避免不恰当的刑罚造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我想这才是我国,以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低龄人免除刑事处罚作为一个基本的刑法原则的原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家庭、学校和社会均有责任
    缺乏关爱与教育,未发现孩子的不对劲的苗头,没及时纠正;出了问题,不听孩子的诉求,就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自身工作忙,忽略孩子的教育,缺乏交流。
    学校只片面追求升学率,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 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好学生一旦考试落榜,则感前途无望,万念俱灰;差学生则破罐破摔,厌学、辍学,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问题。他们一旦流向社会, 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若运用得好,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警告、震慑作 用,使之不敢、不会再犯;若运用不好,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 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有重要的影响,社会媒体不实、夸大性报道;黄色污染泛滥等。
    因此,未成年犯罪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责任,家庭、学校和社会均不能免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三方合力,三方协调,每一个孩子的成才都离不开三方的支持,加强关爱与教育,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