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新闻名誉侵权行为的认定 |
释义 | 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构成民事侵权时,首先也要满足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的全部构成要件,即由四个要件组成:1)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2)损害事实;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4)行为人的过错。由于新闻报道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所产生的名誉侵权行有其特殊性;根据这些特点结合民事侵权行为违法构成的一般要件,可将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的具体构成要件重新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 此类行为方式分为三种:新闻侮辱行为、新闻诽谤行为、新闻侮辱诽谤行为。新闻侮辱行为指新闻作品中使用了侮辱他人人格的语言,使他人名誉权受到损害的行为。当然,从法律上判断语言是否具有侮辱性,还应将其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背景中方可断定。另外,新闻侮辱行为还容易发生在以下两方面:1、政治上的侮辱。比如把某位党政干部说成是封建社会的“钦差大臣”,意味其专横跋扈。2、才能上的侮辱。天津作家吴若增诉名誉权受侵害案,涉诉作品嘲讽吴是“三脚猫的把式”,他的作品不过“是一篇‘文学函授学院’学员的习作”。这就否定了作家的创作才能,损害了作家的名誉。新闻诽谤行为指新闻作品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权受到损害的行为。主要包括三种:1、法律上的诽谤。1989年5月30日四川某报发表一篇报道,披露著名影星刘晓庆“偷漏税上百万元”,税务机关据此进行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后刘晓庆以该报和作者侵害其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法庭最后判定这条新闻贬低了刘晓庆的社会评价,侵害了她的名誉权。2、道德、纪律上的诽谤。3、政治上的诽谤。不管是政治、法律上的诽谤,还是道德、纪律上的诽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中生有、故意或过失捏造事实。而新闻侮辱诽谤行为自然是不但使用了侮辱性语言,而且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权受到严重损害的行为。笔者在此提请注意的是:名誉侵权认定既可以是内容上的失实所致,也可以是作品的语言带有侮辱性而造成,两者具备其一即可成立名誉侵权行为。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8条更是明确了这一点。 二、新闻侵权作品必须有特定的指向 侵权作品必须有特定的指向即所涉及的对象能够被受害人或公众辨识、指认。如果缺乏这种特定指向就不存在侵害名誉权,因为那就意味着没有谁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判断是否有特定指向有以下三个标志:作者明确有所指向;新闻作品所涉及的人明白指的是自己;公众理解指的是某人。有的新闻作品指名道姓,指向一目了然。然而,特定指向并非都要指名道姓。如果作品中提及受害人的绰号、荣誉称号、笔名等或作品中所描述的特定时空及相关环境使公众理解就是指某人,就可以认定具有特定指向。还有的新闻作品在批评某人时不仅没有指名道姓而且被批评人也没有什么名气,一般读者也不了解其指向是谁,但是只要作品所涉及的人理解作品中指的人是他,仍可确认有特定指向。有人说上述结论不能成立,认为只有一定范围的公众指认才能构成名誉侵权的特定指向,否则就是“对号入座”。其实并非如此,原因很简单,根据民法的有关原则,法律对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并不以公众知悉其受到非法侵害为条件。所以即使是受害人一人认为其名誉权受到非法侵害,他仍然有权起诉。我国民法学家孙旭培在其《新闻侵权与诉讼》一书中就持此观点。至于人们常说的“对号入座”,其实是新闻作品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一类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而并非特指某一人或某一单位,这时有人硬是往自己身上套用,这种情况当然不构成名誉侵权,因为它并不具备特定指向的要件。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