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欺诈行为的法律后果 |
释义 |
一、欺诈行为的法律后果 民事欺诈行为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做出错误选择的行为,一般是无效的。民事欺诈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是民事行为无效,从行为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一十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二、民法典149条的欺诈行为指的是什么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法条解析:该法条规定了因遭受第三人欺诈而实施的法律行为,撤销权收到特别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受欺诈人的)合同相对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或应当知道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的,受欺诈人享有撤销权,有权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 三、构成欺诈行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构成欺诈行为一般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件: (I)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欺诈的故意包括两方面:一是陈述虚伪事实的故意;二是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故意。 (2)欺诈人实施了欺诈行为。 (3)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构成欺诈,一般必须是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易言之,如果被欺诈人订立合同,那么必须是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与合同内容有密切关系,并且被欺诈人因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对合同内容发生了错误认识。 (4)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如果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诈行为而作出的,也不构成欺诈。这表明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以上就是法律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欺诈行为的法律后果的相关内容。首先,欺诈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千万不要为了一点钱就去做这种事情,其次就是平时要多学习一些防欺诈的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家里面的老人,这些人群是欺诈团伙的主要目标。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