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贷款诈骗及其防范对策
释义
    近年来,针对贷款实施诈骗的金融犯罪愈演愈烈,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和阻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弄清贷款诈骗的客观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对于防范贷款诈骗犯罪行为和确保金融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贷款诈骗的一般表现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3 条规定,结合贷款诈骗的具体情况,可以将贷款诈骗行为概括为以下几种形式:
    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贷款。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经济茁壮成长但信息渠道相对闭塞的县域农村。诈骗分子抓住了这一地区对资金和新上项目渴望需求的心理,便通过迎合当地决策者的方式,随意编造一些令人心动的项目或可观的资金引进渠道,引其上钩,再以项目需资金垫底或引资需预交手续费为由,要求当地决策者帮助联系当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由于这一系列的行为过程都是由诈骗分子与当地人员联合操作,所以实践中往往极具欺骗性。
    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骗取贷款。我国经济合同法规定,所谓虚假的经济合同主要是指伪造、变造、无效的合同。伪造合同,是指诈骗分子随意编造根本没有相关经济业务的合同,即仿照真合同而制造出的假合同;变造合同,即在真实合同上做手脚,如篡改原合同的标的或数量或价款等主要条款而成的经济合同;无效合同,则是那些在违反合同法相关规定前提下签订的经济合同,如采取欺诈或胁迫等手段签订的合同。由于经济合同对金融机构核发贷款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因而那些由诈骗分子一手炮制的虚假经济合同特别是那些虚假出口合同或看起来短期内能产生很好效益的经济合同,往往会以假乱真,在很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贷款审查部门蒙混过关,从而导致贷款被骗取现实。
    3、使用虚假证明文件骗取贷款。虚假证明文件,一般包括伪造、变造或无效的存款证明、投资项目的特许文件、公司或者企业乃至金融机构的担保函、划款证明、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报告等申请贷款时所需要的文件材料,以取得贷款部门的信任,骗取贷款。此外,目前贷款诈骗分子还经常利用项目投标存款证明形式,诱导金融机构的项目贷款。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投标项目比较集中和投标时间要求相对紧迫的环境中,由于有些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往往被投标项目的可观效益所蒙蔽,所以,诈骗分子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混杂于正常投标者之中轻易得逞。
    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的价值进行重复担保骗取贷款。近年来,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完整,防范贷款被骗风险,我国金融机构在贷款方式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即逐渐 .少或取消了一些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方式,转向了以财产担保或抵押为主的贷款方式,要求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人或具有相应价值的抵押物作为担保。从理论上讲,如果金融机构对贷款方式规范操作,贷款诈骗分子是难以下手的。但近年来以编造、使用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的价值进行重复担保骗取贷款的现象却又应运而生。由于金融机构审查把关不严等种种原因,犯罪分子采取种种手段还是能够骗取金融机构的信任而犯罪得逞。这种诈骗方式,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编造、使用虚假的动产或不动产所有权文件骗取贷款。如房屋的产权证明,运输工具、票据的所有权文件等。二是通过财产重复抵押骗取贷款。如串通一些不动产登记管理机构官员将已经抵押的不动产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或者串通银行管理人员对同一抵押物进行重复抵押贷款。三是用债务人或第三人无处分权的财产抵押或设定质押,使抵押权或质权形同虚设。四是以范围不明的财产设定抵押或质押等。
    5、以其它方法骗取贷款。主要有伪造公章、印鉴骗取贷款,以假币作抵押骗取贷款,先贷而后以欺骗方法拒不还贷,还有的通过在多次贷款中按期还本付息以取得金融机构经办人或领导充分信任,再突然申请一笔更大数额的贷款,然后通过外逃等形式实现贷款诈骗目的。
    二、贷款诈骗形成原因
    贷款诈骗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的,目前,它之所以在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持续得逞,主要是缘于金融机构贷款管理机制缺乏严密性和完备性,以及信贷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使然。具体原因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内控制度缺陷客观上为贷款诈骗留有可乘之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体制、经营品种和经营规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在新旧经营交替过程中,有关金融活动管理的法律和制度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真空地带,特别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内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问题,都会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
    2、信贷制度执行不力为贷款诈骗提供方便之门。经过长期的实践与修订,我国金融机构信贷制度和操作程序不断完善,信贷运行中制度性漏洞越来越少,因而通过信贷制度本身缺陷实施贷款诈骗已经非常困难。鉴于此,一些不法分子便把视线转移到信贷执行者方面,设法通过诱惑金融机构有关人员对信贷制度的亵渎现象实现自己的诈骗目的。实践证明,目前许多贷款诈骗之所以得逞,大多都与金融机构信贷制度执行不严格、不到位密切相关。近年来,金融机构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相关培训工作跟不上,新业务知识与防范技能欠缺,特别是有的金融机构负责人、经办人对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贷款诈骗犯罪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对保障金融资金安全的措施不得力、不落实,这就为诈骗分子下手行骗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有些金融机构负责人、经办人经不起物质利益或其他利益的诱惑,与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共同作案,更是诈骗犯罪得逞和难以防范的重要因素。
    3、地方经济过热效应使贷款诈骗分子有机可乘。近年来,项目及其规模一度被解读为领导政绩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参照指标。所以,一些地方领导为在任内取得更多政绩,便设法在大上项目方面开动脑筋。有些地方为了急于上项目,不惜到处找门路引进项目和资金,因而诈骗分子极易以项目转让、引资投资等作为诱饵,通过项目需要垫底资金等借口骗取银行贷款,实施诈骗犯罪活动。由于诈骗分子提供的项目诱惑力强且与银行贷款捆绑进行,所以,在金融机构经办人员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差的情况下,极易被其所骗。
    三、贷款诈骗的防范对策
    贷款诈骗犯罪的作案特点、形成因素,客观地决定了在对其防范与打击方面除了必须确保金融经营部门的防范功能外,强化金融机构的反诈骗中心意识、建立健全防范与打击的协调机制,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监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内控牵制机制,堵塞内部作案漏洞。种种诈骗案例表明,目前贷款诈骗犯罪得逞,均与金融机构内控运行机制存有天然联系,有些内部作案甚至在其中起着决定性或关键性作用。之所以形成这一局面,并不是或不完全是因为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在具体执行方面,由于有些金融机构没有严格落实信贷制度,操作步骤省略,业务行为不到位、不规范,便客观上为不法分子在内部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防范贷款诈骗,必须从岗位制约机制上下功夫,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岗位牵制制度与程序,并在实践中予以不折不扣地落实,才能有效防范内部作案,才会从根本上防范和堵塞贷款诈骗犯罪。为了确保内控牵制制度持续有效落实,金融机构有必要追加如下管理措施:一是必须建立内控监督检查机制,不给操作放任现象留有空间。二是执行违规处分处罚制度,通过增加违规成本方式吓阻侥幸违反者。三是通过岗位轮换机制切断内部人员不法作案准备程序。
    2、合法经营,铲除金融机构内部作案的“温床”。贷款诈骗犯罪除了通过金融机构信贷柜台作案之外,有些还往往凭借金融机构账外经营渠道作案。实践中,有些金融机构从小集团利益出发,擅自搞账外经营,为了寻求账外资金迅速增值,往往多方积极搜寻贷款源,而遇有大宗贷户(包括有诈骗意图的贷户)往往一拍即合,由于账外经营资金运作大多游离于金融监管视野之外,很难被及时发现,所以有些贷款诈骗犯罪往往极易得逞。鉴于此,从确保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防范贷款诈骗出发,必须坚决禁止金融机构账外经营,也只有这样才能铲除金融机构内部作案的“温床”。
    3、强化培训,全面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抗腐能力。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低,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利欲诱惑缺乏应有的免疫力,已经是近年来贷款诈骗或准贷款诈骗案件频繁发生的重要根源之一。所以,有关部门除了严把金融机构人员进入与使用关之外,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建立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对国家信贷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规章制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全面增强其辨别与抵御诈骗的功能。
    4、健全协作机制,构筑防范贷款诈骗的防火墙。防范贷款诈骗涉及面广、波及面大,所以不能仅仅依靠单个金融机构来进行。制约和防范贷款诈骗,必须调动整个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业(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协作机制有必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区域防贷款诈骗的组织网络,避免单个金融机构孤军作战现象。二是完善贷款诈骗的预警与协调联动机制,建立以经办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成员的反诈骗联动组织,确保防、堵万无一失,尽力降低资金损失。
    5、坚持自主信贷,避免行政干预贷款现象。从防范人为因素特别是行政干预因素导致贷款诈骗犯罪得逞出发,除了有关行政部门要主动尊重金融机构经营不强迫其发放贷款之外,金融机构自身也要强化自主经营、自主信贷意识,在信贷操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遇有行政介入的贷款特别是有贷款诈骗嫌疑的行政说情贷款,要耐心向有关人员讲清危害,争得其理解和支持,坚决杜绝任何违规贷款发生。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6 13: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