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客体与主体的区别
释义 一、客体与主体的区别
    1、含义不同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就是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
    2、存在形式不同。
    主体的存在形式可区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整体主体。
    个人主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和细胞,任何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的。
    3、变化趋势不同
    处于客体的事物,当作用于某一具体事物出现或者具体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就会衍化为主体的形态,其它与之处于关系的物,就变成了客体。
    处于主体的事物,在进行主体的客体层面分析于其它事物的关系面联系的时候,会在演示层面上表现为客体的形态,客体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接触的但不属于自己的实体。
      
     二、什么是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认识者,即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人作为认识主体,既可以个体面貌出现,也可以群体一员面貌出现,还可以人类整体一员面貌出现。因此,主体的存在形式可区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整体主体。个人主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和细胞,任何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的。恩格斯说:人的思维“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页)群体主体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进行认识活动的社会共同体。如民族、阶级、政党、国家等组织和群体。人类整体主体,是将整个人类作为认识主体,人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实现于整个人类的不断延续过程中的。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客体指被认识者,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一切对象。原则上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只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同主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和对象。客体主要包括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紧密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不依赖主体而独立存在的;主体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唯心主义颠倒主客体关系,认为客体依赖主体而存在,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主观唯心主义者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贝克莱说:“物是感觉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主体是“绝对观念”,自然界和社会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机械唯物主义承认客体不依赖主体,但不懂得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他们都没有正确说明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主体的能动作用日益增强,客体的范围逐渐扩大,认识手段的中介作用日益突出,主客体关系日益复杂,成为当代认识论的一大重要研究课题。
    以上就是法律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客体与主体的区别的相关解答,大家可以仔细阅读本文,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明智的判断,小编的解答希望能帮助到您。如果您还有什么其他法律问题需要咨询,可以联系我们法律网平台的专业律师,为您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引用法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3: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