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农业面源污染危及生态备受关注 |
释义 |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总施用量最高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与此同时,因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峻,由其引发的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突出,给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办,上海市农科院协办的第9届农业环境科学峰会暨全国农业环境科研协作网会议近日在沪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东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及农业环境科学技术问题”“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最新科学技术在农业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方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背景下,农业环境科研协作网发展的新路径与新举措”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我国大半田间农药通过径流造成污染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周教授在题为《新形势下的农业生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的报告中指出:土壤如同人的器官,一旦损坏,要使其恢复很难,需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眼下,中国农业灌溉用水的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据统计,全国80%的河流和3/4的湖泊不同程度受到氮、磷富营养化的影响。我国畜禽排放量达40亿吨/年,远高于工业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我国农药真正有效的用量不到40%,60%—70%的田间农药通过径流造成污染。抗生素、内分泌干扰因素在人口密集地区严重。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3000万人因饮用水不能喝而背井离乡。此外,高密度栽培地区的次生盐碱现象严重,高度依赖化肥导致硝酸盐在土壤中沉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越施越肥,垃圾成堆,而它们中的许多后来又成为农民工居住的地方。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上海郊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和对高产的追求,化肥农药施用量一直在高位徘徊,致使区域土壤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病虫害的抗药性、再增猖獗及农药残留等“3R”问题日益突出。上海因此成为最早被列入我国农业非点源(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的地区之一。为此,市政府提出了《推进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化,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的总体要求,并把它作为上海市“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农田化肥农药减量化关键技术的攻关与推广应用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落实,近年来,市郊化肥施用总量与单位面积施用量逐年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市采用化肥、农药减量技术见成效 据上海市吕某某介绍,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围绕上海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依托“上海市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上海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与“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等科技平台,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与耕地中的问题土壤修复、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创建与支撑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与推广工作。 针对上海市郊水稻与经济作物病虫猖獗危害、农药残留与化肥过量使用引起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上海市农科院在国内外率先构建了上海郊区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区域性化肥和农药大尺度调查数据的信息化动态管理目标,并制定了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减量施用的技术规程。采用该“双减”操作规程,可使农药减量效果优于国内外已有的指标。 2000年以来,市农科院生态所科技项目组针对市郊单位面积上化肥农药用量高、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水稻、十字花科蔬菜、番茄等为研究对象,从市郊化肥农药施用现状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市郊化肥农药施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化肥农药施用减量依据的寻求、作物系统水平上化肥农药减量技术的实践、双减栽培规程的建立和减量栽培体系的示范等5个层面进行技术攻关与示范实施,已取得了6个创新性成果。包括:在国内外率先构建了上海郊区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区域性化肥和农药大尺度调查数据的信息化动态管理目标;发现了水稻生长前期的重要生态食物链(浮游生物-中性昆虫-天敌)对水稻中后期主要害虫暴发的抑制作用,并创造性提出了生态链的培育和利用技术;率先利用非目标作物生境(林地和绿肥田),结合生态防控措施的组合运用,调控水稻和蔬菜田节肢动物群落中的害虫、中性昆虫和天敌数量;发现了某些农药对非目标害虫暴发的刺激效应,提出了品种的优化和合理选用技术。 近3年来,本市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年均示范推广面积近1.8万公顷,年均新增产值达4901.14万元,节约成本842.236万元,年均新增纯收入5743.263万元。2010年,本市种植业化学肥料投入使用总量为16.37万吨,年均单位面积化肥纯养分投入量较“十一五”初的2006年减少了16.09%,年使用的氮、磷、钾化肥折算养分比例为1∶0.37∶0.32,已达到国内要求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