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依例纳赎
释义

依例纳赎

明代赎刑的一种。《明史·刑法志一》:“凡赎法有二,有律得收赎者,有例得纳赎者。律赎无敢损益,而纳赎之例则因时权宜,先后互异,其端实开于太祖。”依例纳赎不同于依律收赎,收赎适用于天文生、老幼废疾及妇女犯徒、流刑者,系收赎余罪;纳赎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军民官吏人等,是赎全罪。明以律为不变之常法,律赎比较稳定,故以例赎为之补充。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令部院议定赎罪事例,“凡内外官吏犯笞杖者,记过;徒流迁徙者俸赎之,三犯罪之如律”。自此以后,律赎与例赎互有同异。朱元璋在颁行《大明律》御制序中说:“杂犯死罪、徒流、迁徙等刑,悉视今定赎罪条例科断”。于是例遂辅律而行。凡官吏公私杂犯准徒以下,俱听运炭纳米等项赎罪;军官军人照例免徒流者,亦依例纳赎。明初,曾以铜、马纳赎,后皆不行,惟纳钞、纳钱、纳银并行通用,以纳钞为本。永乐十一年(1413)规定死罪情轻者,斩罪以八千贯,绞罪及榜例死罪以六千贯纳赎。宣德二年(1427)又定,笞杖罪囚,每十赎钞二十贯。徒流罪名,每徒一等折杖二十,三流并折杖百四十,按所折笞杖罚钞。无力者发天寿山种树。纳钞之外又有罚役并行。罚役者乃折工值纳钞,钞法既坏,变为纳米纳银,但运灰、运炭、运石、运砖之名尚存。明代广泛使用赎刑,以其收入用于实边、足储、振荒和官府开支,以佐缓急,故明赎法较其它各代更为详备。

随便看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1: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