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读官名,专职给帝王讲学。分侍读学士、侍读两级。汉代始有侍讲。据《后汉书·和帝纪》载:“诏长乐少府桓郁侍讲禁中。”但这仅是称号,未设官。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以曹爽弟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唐始设集贤殿侍讲学士,讲论文史,并为皇帝顾问。宋沿置,于太平兴国年间,并设翰林院侍读学士及侍读官。由懂文学的官员兼任。元、明、清翰林院有侍读学士、侍读,侍讲学士、侍讲四级翰林官。后来,清又在内阁中专设侍读学士、侍读、侍讲,与翰林官的职责稍有变化。此外,在南北朝、唐、宋诸王府中也有侍读、侍讲,掌讲读经史等事,合称进读。南朝宋还专设侍读博士,明改为伴读与教授。这类官员主要服务于帝王的经史修养,并不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但因是皇帝的近臣,其社会地位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