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儒家六经之一,因秦焚书而亡佚。儒家认为,“乐”与治国、修身关系极大,《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乐与礼的关系:礼主辨异,即区分贵贱等级;乐在统同,“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乐配合就可以达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的盛世。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礼乐不仅是“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的治国之道而且是“不可斯须去身”的修身之本。由于乐反映了国家的治乱兴衰,因而区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不仅与礼不可分,和政刑也密切联系,《礼记·乐记》:“礼以异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这种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项伟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