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租中国古代政府以土地为对象所征课的税项。春秋末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初税亩”开土地按亩收税的先例。汉代始有田租之称,开始是十五税一,汉景帝时减为三十税一。曹魏按亩纳粟四升,西晋约增一倍。南朝田租苛重混乱,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按丁抽税。大体中国早期封建王朝多以人头税为主,从唐中叶以后田租日居重要地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改行两税法,地税按亩征粮,以后历经宋、金、元、明相沿不改,但正额之外,各种名目的附加渐渐增多。明嘉靖后,推行一条鞭法,赋役统一按田亩征银;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实行摊丁入亩,田租成为唯一重要的农业税,并一律征收货币。田租作为封建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是支撑封建国家的物质基础,始终受到封建法律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