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劳动合同的性质是什么
释义

针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现状,从区域角度探讨了一些思路
    

地方就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首先要在当地农业生产正常化和农产品产量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能以牺牲我国粮食生产为代价
    

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性,首先要保证农村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土地收入,使被遗弃的农民工能够留在当地,最大程度地参与农业生产,获得合理、较高的收入。因此,我们应该在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加工,发展特色养殖等高效农业的基础上,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防止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造成农村社会生活的动荡,避免可能出现的“荒村”现象。同时,也有利于打破城乡壁垒和工、农、商差距,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改造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工作,作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家在政策上应更加优先发展农业产业。比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农业贷款力度,鼓励农民承包土地,开展精细化生产,帮助农民自愿种植高效作物,提高农民收入
    

发展特色产业,以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周边地区团结,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共同体,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地方就业,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解决当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受当地资源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部分剩余劳动力必然会流向城市。在大中城市就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快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已引起许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200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37%,落后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省会等大中城市。流量单一且集中。大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加大,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另一条出路
    

通过小城镇建设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未来解决农业人口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大力发展小城镇,可以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度集中于大中城市的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问题,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在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通过详实科学的论证,因势利导,自然推动城镇发展。同时,要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培育乡镇企业发展,以发达乡镇企业带动当地就业。通过合理规划,政府部门可以就地发展规模适当的小城镇,既能解决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又能解决乡镇企业职工生活和学习上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在附近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谓一举三得
    

城市就业使农民工成为城市人,这可以在当地和附近解决,可以分流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对大城市的向往以及大城市中苦涩、肮脏、疲惫、保险和服务业中的大量劳动力空缺仍然对大多数农民有很大的诱惑。因此,如何加强农民工的就业和管理是大中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打破城乡界限和城乡差异,打破户口和地域等就业限制,让农民工能够竞争、就业,与城市人平等地生活、生活,使他们能够安心、自信地融入城市建设,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就业力量,最终完成从城市边缘人到准城市公民再到公民的过程,农民工的管理要从过去简单的产出和投入转变为就业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加人性化、周到的就业服务,让他们逐步参加社会保险,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社会福利,为使农民工尽快有效融入全市
    

还应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据报道,中国有8.7亿农村人口和4.8亿农村劳动力,但接受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1%。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机会,使他们掌握非农就业技能对他们在城市就业非常重要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