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签署隐名股东投资协议是否有法律依据
释义

1、 隐名股东出资协议的签订是否具有法律依据,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我国法律规定中也没有这一术语。在司法实践中,隐名股东是指实际履行出资义务,以他人名义登记为公司股东,并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公司股东的实际出资人。与之相对应的是名义股东,即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者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中记载的投资者。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一般约定,隐名股东以协议方式出资并享有股东利益,名义股东应当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公司股东。本协议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对隐名股东和名义股东具有约束力,对第三人不具有效力。二是隐名股东的法律特征和种类(一)隐名股东的法律特征(一)隐名股东以他人名义实际履行出资义务(二)隐名股东以他人名义实际认购公司股份,而明显的股东不认购公司股份或者不认购公司全部股份。即实际出资人为隐名股东,而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者其他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出资人为明显股东。在公司日常经营中,实际投资者未在公司章程中登记为股东,现行法律法规对隐名股东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实际投资者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故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在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在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前提下,订立本合同(此处不包括借他人名义出资以逃避法律规定的情形),从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隐名股东的权利不能对抗第三人。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与“记名投资,实贷”的法律关系不同,隐名投资是投资而不是贷款。因此,隐名股东需要承担投资风险,不享有借款的固定收益。隐名股东的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根据隐名股东是否实际行使其在公司的权利,隐名股东可分为完全隐名股东和不完全隐名股东。在实践中,隐名股东存在两种情形:一是隐名股东对公司经营负责,行使股东权利,隐名股东不实际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二是隐名股东对公司经营负责,行使股东权利,隐名股东与公司之间不存在实质性联系。前者属于完全隐名股东,后者属于不完全隐名股东,协议隐名股东和非协议隐名股东。根据隐名股东的形成,隐名股东可分为协议隐名股东和非协议隐名股东。(1)协议的隐名股东。即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约定,隐名股东中的一方投资于公司,另一方作为名义股东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者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上登记。(2)非协议隐名股东。即隐名股东和明显股东未经协商,以明显股东的名义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者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上登记。

3。隐名股东逃避法律和隐名股东不逃避法律。根据隐名股东的不同目的,隐名股东可以分为逃避法律的隐名股东和不逃避法律的隐名股东。(1)逃避法律的隐名股东。我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投资领域和投资主体有一定的限制,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开办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不得超过50人等,为规避这些限制,部分股东采取匿名投资的方式。由于隐名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因此,隐名股东的资格甚至公司的法人资格都会受到影响。(二)逃避法律保护的非隐名股东。一些隐名股东并不是因为逃避法律制裁,而是因为隐名股东不愿披露自己的经济状况,或者明显的股东擅自以自己的名义投资。这种法律关系的效力不受其影响。希望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对隐名股东的法律效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还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的法律咨询。你知道吗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9: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