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
释义 |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法人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口头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使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法处理。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之日起具有法律约束力。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依法,行为人不得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的有关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行为。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够证明在发病期间实施的,视为无效。行为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为无效。(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依法独立实施;(三)一方以欺诈、胁迫或者利用他人危险的手段违背真实意思的。如果一方故意将虚假信息告知另一方,或者故意隐瞒真实信息,诱使另一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可以认定为欺诈。胁迫对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造成损害的,或者对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造成损害的,可以认定为胁迫。如果一方利用对方的危机谋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从而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视为乘人之危。(4)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5) 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的。附条件民事行为所附条件违法或者不可能发生的,该民事行为视为无效。依法必须亲自履行或者经双方同意必须亲自履行的民事行为,不亲自履行的,视为无效。(6) 以法律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是什么?无效民事行为从一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继续有效。民事行为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的损失。双方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责任。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的,应当追回双方取得的财产,包括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并返还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你知道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