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民法总则谁民事权利一律平等?
释义
    一、民法总则谁民事权利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0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法调整私法关系的本质要求。它意味着任何人,不分性别、民族、出身、职业、职务、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政治面貌、财产状况,其民事法律地位一律平等,都可以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不仅在民事主体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平等地适用民法的规定,其合法权益亦应平等的受法律保护。
    二、民法总则遵循的原则:
    1、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一层含义是平等保护所有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
    2、自愿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意思自治是现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3、公平原则
    所谓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公平正义是对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4、诚信原则
    诚实守信是市场活动的基本准则,是保障交易秩序的重要法律原则,它和公平原则一样,既是法律原则,又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全部民事主体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
    5、绿色原则
    这是民法总则新确定的一项法律原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项原则既传承了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新的发展思想,有利于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与资源生态的矛盾。
    三、含义
    民事权利包含以下含义:
    1、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是权利主体要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
    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得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
    我国公民的各项权益都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其中在民法总则中写明每一位公民都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以及抗辩权等,同时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都是平等的,当有不法分子侵犯了公民和权益时,受害人也是可以通过法律方式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同时要求对方进行赔偿。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