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违法发放贷款罪表现形式是什么? |
释义 | 一、违法发放贷款罪表现形式是什么?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关系人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有关金融法规确定。 二、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2001.1.法〔2001〕8号) 关于违法发放贷款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造成50~100万元以上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造成重大损失”;造成300~500万元以上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造成特别重大损失”。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参照上述数额标准或幅度,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在本地区掌握的具体标准。 1、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银行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才能成为本罪主体。构成本罪的前提是“违法”,但不存在关系人问题,只是在放贷中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因此出现重大损失的后果才构成犯罪。 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和有关个人实行双罚。 2、本罪是新设立的罪名,1979年《刑法》无此规定。本罪行为1979年《刑法》以“玩忽职守”定罪处罚,由于银行体制变化和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制约需要,设立本罪更为科学。 三、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及贷款相关的规章、制度; 2、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为: 行为人有违反贷款相关的规章、制度、纪律的行为; 有违法发放贷款造成国家重大损失的后果发生; 行为人违法发放贷款的人是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 3、本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员才能构成本罪主体外,单位也能构成本罪主体; 4、本罪在主观上的表现为故意。行为人是在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反国家金融及贷款管理制度故意为之,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 在出现了急缺资金或者其他的情况后,企业以及个人也是可以向银行以及其他的金融机构来申请办理贷款的,在办理贷款时也要当事人提交当事人的身份信息以及贷款需要的相关材料,如果贷款的工作人员违背国家的规定向他人发放贷款,也是属于触犯了违法发放贷款罪。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