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时效制度概述 |
释义 | 一、时效制度的概念 时效制度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在法定期间内持续存在,便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传统民法将时效分为两大类:占有时效和诉讼时效。占有时效又称取得时效,是指非所有权人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对其公开、和平、连续占有的他人财产,依法取得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了依法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民事权益的法律制度。我国民事立法只规定了诉讼时效,对占有时效没作明确规定。 时效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必须存在一定的事实状态。占有时效的事实状态为非所有人以所有人的身份公开、和平、连续地占有他人的财产;诉讼时效的事实状态为权利人不行使权利。事实状态是时效制度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一个前提。 (二)一定的事实状态须在法定期间内持续存在。法定期间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当事人本人不能擅自决定。 (三)能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这体现了时效的效力,如诉讼时效期间届满而权利人没有行使权利,则其丧失胜诉权。 二、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特征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其权利就丧失了受民事诉讼保护的法律制度。即法律只保护民事主体在诉讼时效的有效期间内的胜诉权。诉讼时效有效期间经过导致胜诉权丧失,所以诉讼时效又称为消灭时效。 诉讼时效具有以下特征: (一)诉讼时效是民事法律事实。 (二)诉讼时效期间是法定期间。 (三)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直接后果是民事权利丧失民事法律保护。 (四)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的民事权利处于自然状态。 三、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 除斥期间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权利存续期间内,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则该权利消灭的法律制度。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相比,也是一定的事实状态(一般是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和一定期间的经过(预定期间届满)而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二者的性质、效力等却迥然不同。 (一)诉讼时效制度主要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则主要适用于形成权。诉讼时效制度主要规定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向义务人主张权利,则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丧失民事法律保护的权利。除斥期间主要规定权利人向义务人单方面行使权利的法定期限,如可撤销合同中权利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间就是一种典型的除斥期间。 (二)诉讼时效期间是可变期间,可以中止、中断和延长;而除斥期间是不变期间,不得中止、中断和延长。 (三)诉讼时效届满的后果只是丧失民事诉讼保护,即仅消灭胜诉权,实体权利并不消灭。除斥期间届满的后果则是消灭实体权利。 四、诉讼时效的意义 (一)诉讼时效制度有利于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其权利。 (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三)有利于减少诉讼,提高办案效率。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