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 |
释义 | 一、劳动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 劳动仲裁时效的中断是指在仲裁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导致已经经过的仲裁时效期间失效,待时效中断事由消除后,重新开始计算仲裁时效期间。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仲裁时效的中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形: 1.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这包括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追讨被拖欠的工资或经济补偿等。 2.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例如,劳动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或工会反映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要求保护自己的休息权利,或者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例如,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追讨被拖欠的工资,用人单位答应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认定时效是否中断,请求确认仲裁时效中断的一方当事人需要提供上述三种情形之一的证据。因此,当事人需要有证据意识,注意保留和收集证据。 二、中断时效法律依据 仲裁时效中断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 1.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2.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这一规定为劳动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在特定情况下,仲裁时效可以重新开始计算,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三、仲裁时效中断证据收集 在劳动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中,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为了证明仲裁时效的中断,当事人需要提供有上述三种情形之一的证据。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收集证据: 1.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的证据。这可以包括书面或口头的请求、通话记录、短信、邮件等,证明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追讨被拖欠的工资或经济补偿等。 2.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的证据。这可以包括向劳动监察部门、工会或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提交的投诉、申请等,证明劳动者已经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并要求保护自己的权益。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证据。这可以包括书面的承诺书、协议、付款计划等,证明用人单位已经同意支付被拖欠的工资或履行其他义务。 4.在收集证据时,当事人需要有证据意识,注意保留和收集相关证据。同时,也要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避免提供虚假证据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5.通过合理收集和运用证据,可以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劳动仲裁时效的中断得到合法认定和处理。 了解了劳动仲裁时效中断的情形,你是否对如何收集证据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维护权益时,记得保留相关证据。如有法律问题,随时法律网为你解答。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