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释义
    从客观要件来看,客观上诈骗罪是使用了欺诈方式实施了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而从主观要件上来说,主观方面则是直接故意,而且是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那么大家知道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吗?接下来法律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印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对金融诈骗案件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归纳总结:“根据司法实践,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
    (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
    但是,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单纯以财产不能归还就按金融诈骗罪处罚。”
    这虽然是针对金融诈骗罪的归纳,对于其他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也有重要意义。
    2010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集资诈骗案件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规定:“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七)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八)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从上述列举的情形看,认定诈骗案件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仅要求证明被告人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还要证明被告人有逃避返还骗取的财物的行为,即被告人为被害人追回被骗财物设置障碍,使得被害人无法通过民事救济途径追回被骗的财物。前述冒用他人名义、携款逃匿、挥霍骗取的资金等,都是逃避返还骗取的财物的行为表现。因此,非法占有并逃避返还骗取的财物,是认定诈骗案件非法占有目的的总标准。掌握了这一标准,就能对形形色色的案件中被告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作出正确判断。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关于“诈骗罪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相关内容,不知道有帮助到各位小伙伴吗?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不仅要求存在嫌疑人有非法占有财务的行为,而且逃避返还骗取的财物的行为。如果您后续还有什么不懂的法律问题,可以随时向法律网的在线律师进行咨询,他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解答。
    
    
    引用法条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两百六十六条
  •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拓展阅读
    
  • 诈骗罪认定依据是什么
  • 诈骗罪的案件退赃给谁
  • 诈骗罪案子关于退赔如何表述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6: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