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定解除合同的情形是怎样认定的?规定是什么 |
释义 |
一、解除合同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根据《合同法》第九十三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和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的规定,符合《合同法》第93和34条的规定就可以解除合同。 ![]() 二、如何认定法定解除合同的情形?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该合同失去意义,应归于消灭。在此情况下,我国合同法允许当事人通过行使解除权的方式消灭合同关系。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此即债务人拒绝履行,也称毁约,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作为合同解除条件,一是要求债务人有过错,二是拒绝行为违法(无合法理由),三是有履行能力。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此即债务人迟延履行。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内容中非属特别重要时,即使债务人在履行期届满后履行,也不致使合同目的落空。在此情况下,原则上不允许当事人立即解除合同,而应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履行催告,给予一定的履行宽限期。债务人在该履行宽限期届满时仍未履行的,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对某些合同而言,履行期限至为重要,如债务人不按期履行,合同目的即不能实现,于此情形,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其他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也应如此。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针对某些具体合同规定了特别法定解除条件的,从其规定。 (一)合同协议解除的条件: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内容不违反强行法规范和社会公共利益,并采取适当的形式。 (二)合同法定解除的条件: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该条规定,确立了合同解除的两方面效力:一是向将来发生效力,即终止履行;二是合同解除可以产生溯及力(即引起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民法通则第115条和合同法第97条均规定,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可以并存。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上述就是法律网小编整理的有关法定解除合同的内容不适用于约定解除合同的情形,这是由法律事先作出规定的。相信大家在阅读了上文过后,对于法定解除合同的认定以及法律规定也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如果您还需要了解关于法定解除合同等方面的其他内容,欢迎咨询法律网的在线律师。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七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三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