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消费欺诈如何定性认定 |
释义 | 一、消费欺诈如何定性认定 消费欺诈如下定性认定: 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采用的手段是否构成消费欺诈行为; 2.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 3.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意思,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主观故意。 二、消费欺诈行为有哪些 消费欺诈行为有: 1.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3.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4.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5.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6.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7.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8.做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9.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10.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11.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12.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13.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 三、欺诈消费者构成犯罪吗 法律网提醒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如果达到法定要件可能会涉及诈骗罪,是需要负刑事责任的。具体的法定条件: 1.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 2.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 3.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行为人获得财产。 4.欺诈的财产数额较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另外,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