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制定抢劫罪判刑准则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
释义 | 一、制定抢劫罪判刑准则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制定抢劫罪判刑准则的法律依据有: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抢劫罪与抢夺罪区别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者的区别主要是: 1.客观行为不相同: (1)抢劫罪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 (2)而抢夺罪表现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财物,使他人来不及反抗; 2.客体不完全相同: (1)抢劫罪不但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还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 (2)而抢夺罪则一般只侵犯了财产权利; 3.犯罪后果要求不同: (1)抢劫罪对财物的数额没有要求,而构成抢夺罪要求抢夺的财物数额较大; (2)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4.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 (1)抢劫罪是希望或准备以武力或类似性质的力量迫使被害人失去财物,是希望在被害人不能反抗或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取得财物; (2)而抢夺罪是以突然取得财物的故意实施的,是希望通过趁被害人不备而取得财物,而不是希望通过武力威吓迫使被害人失去财物。 ![]() 三、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1.本罪的主体是年满十四周岁的人。 2.在主观方面,本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故意的内容必须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3.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也称作双重客体,法律网提醒您,即不仅侵犯了公私财物所有权,同时也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往往造成人身伤亡。但是,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抢劫财物,只是它使用的手段,也侵犯了人身权利,所以把它归入侵犯财产罪中。 4.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者迫使被害人立即交出财物的行为,是否抢劫到财物,是确定既途或者未遂犯罪形态的根据,但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