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民事案件法律事实有哪些
释义
    一、民事案件法律事实有哪些
    民事案件法律事实有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1.事件:法律事实的发生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又称为自然事实。例如:雷击将牛劈死,导致所有权关系的消灭。
    2.行为: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民事行为:指行为人旨在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或条件的民事行为,称为民事法律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民事行为,称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一定行为时,并没有确立、变更、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识,但由于法律规定,同样会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有四种: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可撤销。
    有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要件。无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的规定。可撤销或可变更,指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不完全符合法定有效要件的规定。效力待定,指民事行为有效与否,取决于他人追认,经追认后有效。
    生效是指发生法律效力。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后自始无效。
    无效的民事行为,自始无效。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经追认后有效。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有什么
    法律网提醒,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是:
    1.私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体作出的行为,与政府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作出的国家行为、法院依审判权作出的裁判行为相区别。
    2.合法行为。所谓合法,就是说它所追求的效果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3.表示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
    4.意思决定效果的行为。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