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向有效防范不良贷款 |
释义 |
一、如向有效防范不良贷款 1、是夯实底数,制定清收处置预案。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核实底数,认真清理。要结合本行实际,筛选确定不良贷款清收重点企业和重点科目,实行重点清收。 2、是有效运用表外欠息减免政策清收不良贷款。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要本着“减免表外欠息与清收不良贷款挂钩、少免息多收本,减免一定比例的利息、清收相应比例本金”的原则,积极清收不良贷款。 3、是积极开展以物抵债工作。要认真做好抵债资产评估,根据资产实际状况和变现能力进行估价,防止不切实际的高估。在取得抵债资产后,要有专人进行管理和经营,加快对抵债资产的处置。 ![]() 二、不良贷款的类型 1、逾期贷款,是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 2、呆滞贷款,是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2年(含2年)以上仍不能归还的贷款和贷款虽然未到期或逾期不到2年但生产经工行发布一季报 不良贷款率降至3.6%营已停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不含呆帐贷款)。 3、呆账贷款,是指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三、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前清后增,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和良性发展,而且影响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再投入。深入分析不良贷款成因,既有国家宏观调控、行政干预、市场风险、贷户经营亏损、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案件执行难等客观因素,但更主要是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 1、是观念陈旧,经营落后 部分单位风险管理意识和合规意识淡薄,重贷轻管、重放轻收,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轻存量,决策行为不规范,片面追求资产负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而不计风险成本,最后造成不良贷款的大量累积。 2、是执行不严,清收不力 信贷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感情代替原则,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制度执行力较差,对欠贷户有关情况掌握不准,风险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清收决心不坚定、力度不够。 3、是工作调动,管理悬空 “新官不理旧账,旧官也不理旧账”凸现信用社清收责任意识差,而其背后则是责任不明确。目前,仍有绝大多数信用社存在因新老交接和责任过渡等信贷管理制度层面上的执行不到位,贷款责任交接流于形式,造成贷款调离人员管不了,接收人员不接管,以致管理出现“空档”,导致部分贷款形成逾期甚至丧失诉讼时效。 4、是处理不严,追究乏力 有的联社领导班子履职不尽责,“老好人”思想严重,责任追究往往不到位,“追下不追上”、“签字的不负责,负责的不签字”等现象普遍存在,违规问题屡查屡犯。还有的自身“不干净”,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或者怕打击报复,对违法放贷行为不愿也不敢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所以能捂则捂、能盖则盖,导致问题越积越深,最后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酿成案件。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只有夯实底数,制定清收处置预案且运用表外欠息减免政策清收不良贷款,积极开展以物抵债工作处理不良贷款。以上便是法律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如向有效防范不良贷款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法律网的律师。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