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国家垄断土地所有权是高房价根源
释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在产权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是在不触动现有体制的条件下,以通融的办法来不断改革中国的经济。中国过去30余年改革的成功,实际上核心就在于成功地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体制,但是,这些改变是静悄悄地进行的。经济体制里面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在以制造业为主的领域里,允许私有企业进入,并且快速扩张。私有部门的快速发展,是30余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土地私有制不容回避
    这里讲的私有部门,可以讲得更宽一点,即在中国经济改革早期到中期,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以后,越来越清楚地变为私有部门。除这种静悄悄的私有化,中国也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以外的体制改革上的成绩,以法律的形式,来保护中国的私有经济,保护中国改革的成果。最突出的就是2004年中国的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产权,这是中国人民在改革以来获得的一个值得歌颂、值得庆贺的伟大进步。
    必须看到,虽然2004年的修宪表明了重大进步,但是,宪法对中国公民私有产权的保护仍然极其有限。最突出的问题是宪法仍然规定中国公民没有私有土地产权。从简单的跨国研究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所有工业化国家都保护私人土地产权,而且,在所有这些国家里,多数土地为公民私人所有。世界上只有少数不发达国家不允许公民拥有私有土地产权,例如,古巴、朝鲜。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私有土地产权问题?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在所有经济里,产权最基本的部分是土地产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私有产权的基础是土地私有产权。当公民的土地产权没有保障、随时可能被剥夺的时候,其他所有私有产权的保护都可能形同虚设。当个人没有土地产权的时候,个人其他所有产权方面的保护也会形同虚设。
    经过30余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以工业化为主变为城市化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产权问题就成了中心问题,不仅决定中国能否顺利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决定中国经济是否能够进一步发展,而且决定中国社会的稳定。土地私有产权问题已经成了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问题,成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
    土地私有化是中国经济改革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此问题同时又深刻影响其他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当前,非农用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及强制拆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核心问题。中国现行法律规定,一切农用土地转换为非农用土地的时候,必须先国有化。这为许多地方政府剥夺农民土地的劣行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支持。虽然,在国家相应的法律中,有关于征地时补偿农民的条文,但是,法律关于土地产权的规定已经设定了前提,即只要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政府决定征地,所有不愿出让土地的农民的意愿已经被剥夺,补偿是强加给农民的。对城市公民,情景亦为相同。中国现行法律规定,一切城市土地均为国家所有。这为地方政府强制拆迁奠定了法律基础。
    国家垄断土地所有权带来的五大问题
    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广义地说是土地权益的控制权问题。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这一基本问题不仅与农民有关,同时与全体公民、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利益都密切相关。最基本的一点是,保护土地私有产权,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土地的所有权关乎所有公民的巨大权益。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当有巨大利益相关时,有权有势的人侵犯普通公民权益的动机就会强烈,引发严重后果。在任何社会里,最有权最有势的机构是国家,是国家的各级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最有权最有势的人是政府官员。当有巨大的利益可获得时,他们就有可能、有兴趣去侵犯公民的利益。中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国家对土地拥有最终的控制权,这给了各级政府不受束缚的巨大的侵犯公民利益的权力,是造成社会经济根本问题的根源。
    国家对土地的垄断权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即是,这使得政府可以“依法”剥夺农民和市民对土地的权利。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强制拆迁。最近这些年,恶性社会问题大都涉及强制拆迁。有人会以为,强制拆迁只是某个地方政府的不恰当行为。实际上,强拆有其基本的法律和体制根源,即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基本权利。强制拆迁显然是最重要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