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商鞅 |
释义 | 约前390—前338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生于约前390年,死于约前338年。公孙氏,名鞅,又名卫鞅,公孙鞅。卫国人。早年曾做过卫相公叔痤的家臣,后入秦进说秦孝公,取得信任。初任左庶长,后升大良造,因战功卓著封商(今陕西商县)十五邑,号商君,故称商鞅。在任职期间,曾两次主持变法,使秦迅速富强。秦孝公死后,被贵族陷害,车裂而亡。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将《法经》加以修改补充,改“法”为“律”,并增入“连坐法”作为《秦律》予以公布。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等级的制度。将秦国固有的夷三族刑定为常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普遍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在法律思想上,反对儒家的“以德去刑”,提倡“以刑去刑”,“德生于刑”。主张“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其思想对后来韩非建立系统的法家理论奠定了基础。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