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我们如何判断什么构成劳动关系,以及构成劳动关系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释义

1、 形成劳动关系必须满足哪些条件(一)主体是指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享有权利和义务。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外国人、无国籍人要成为中国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遵守中国劳动法关于劳动能力的规定。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主要是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二)客体是指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客体。它主要包括事物和行为。物质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能够被人类控制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实体
    

(三)行为
    

主要指劳动行为和劳动管理行为。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如何恢复劳动关系
    

目前,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都是由非法终止劳动关系引起的。在处理此类劳动争议案件时,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和案件本身的情况,选择恢复劳动关系或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这两种方式都是侵权后的救济。根据目前的情况,很多员工选择恢复劳动关系,但他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在打赢官司后,可能仍然无法实施劳动关系。在此我们想告诉您,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雇主将再次解雇员工,或者员工认为雇主在履行劳动关系的过程中违反了《劳动法》第32条规定的情况,雇员仍有权要求雇主支付经济补偿。
    

(I)恢复劳动关系不需要雇主的同意。
    

如果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决定恢复劳动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自法律文件生效之日起自然恢复,而恢复的效果可以追溯到雇主非法终止的日期,那么与此期间相关的工资和福利应予以恢复。许多当事人认为,恢复劳动关系必须得到雇主的批准。如果雇主不同意,则无法恢复劳动关系。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这里,我们应该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关系的恢复和劳动关系的履行。恢复劳动关系并不意味着它是在劳动关系中确定的,因此,如本案所述,仲裁裁决恢复了劳动关系,但由于雇主的态度,很难再次履行劳动关系,但这并不能改变双方仍有劳动关系的事实。    

如果员工在收到恢复劳动关系的有效法律文件后真的想回到公司,如果雇主拒绝履行,则只有两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雇主既不履行也不明确取消。具体而言,它可能包括不支付工资、不提供工作和办公室。前者是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后者是不提供劳动条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可根据《劳动法》第32条第3款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31条第3款的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用人单位自愿终止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并符合《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劳动者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给予劳动者全年一个月工资收入的经济补偿。“,雇主须支付经济补偿。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