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婚姻财产协议公证的法律效力如何 |
释义 |
1。《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对婚姻期间所得财产和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公证后,具有更大的法律效力。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夫妻双方约定归自己所有,第三人知道的,应当以夫妻所有的财产清偿债务。 根据本条规定,财产协议对债权人的效力仅在夫妻财产属于双方当事人并告知债权人时生效。如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债权人仍可以将夫妻一方的债务视为共同债务。在公证过程中,应当告知这一规定,当事人只约定属于自己的重要财产,不约定全部财产的,对债权人不产生影响。夫妻双方仍对债务负连带责任。这对于有高债务风险的夫妇来说尤其必要。但是,通过夫妻之间的财产协议,已经发生的债务是无法逃避的。 2。夫妻财产协议公证的法律后果。这对协议各方来说很容易理解。产权变动后,财产的收益和处分也发生了变化。比如,银行存款利息、房地产增值部分、股权红利等财产既不是工资,也不是营业收入,自然属于财产所有人。这些间接后果容易被忽视,应当在公证中予以提示。 个人财产由个人处理,夫妻对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利,共有财产的处理是共有人的共同同意。夫妻一方以自己名义处理财产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我国的登记制度,夫妻财产通常只登记一个人的名字,夫妻共有的财产很多属于“匿名共有”。因此,财产登记人处理的是财产,而不是实际所有人。比如,对于男方的婚前财产,双方约定归女方所有,但产权人姓名不变,这就使得实际产权人无法处理房产。因此,在办理公证时,要提醒变更登记,做到产权人与实际所有人的一致。 同时,应告知,根据相关规定,登记人可以对该房产进行处理。如果不变更登记,可能会给实际所有人造成损失,也会造成实际所有人无法处理房产。夫妻财产关系的约定仅限于财产的归属,不能约定夫妻之间的互助义务、夫妻之间的继承。无论夫妻双方是否同意财产为共同所有或个人所有,都不能回避夫妻之间的互助义务。我们也不能通过协议排除或明确相互继承的问题。夫妻财产协议公证的适用范围和目的,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一般规定更为合理,是否有财产协议并不重要。如果夫妻财产仅用于共同生活或维持夫妻互助义务,则无需签订财产协议。特殊情况更适用:财产较多、夫妻再婚、领取财产、夫妻一方可能承担较大债务等。在这些情况下,协议公证后,很容易厘清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办理财产更为方便。至于第三人,第一次公证后容易被第三人说服,财产也容易被第三人接受。最重要的是避免在当时的人死后就遗产发生纠纷。在继承问题上,由于夫妻财产分割不清,下一代继承上一代的情况很少。但是,前辈继承晚辈财产时,容易导致夫妻财产分割不清。 通过上面的文章编译而成鲁巴网,相信您对夫妻财产协议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你一定要小心婚姻。如果您对文章还有其他疑问,或者想更有效地维护您的合法权益,请访问鲁巴网对相关知识进行专业咨询,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你知道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