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造成交通事故逃逸 |
释义 |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有以下三点。 1。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主观方面: 主观方面是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救助义务和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交通肇事罪虽然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 2。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事故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从刑法理论的角度看,确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方法是确定行为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最高法院解释规定的基于五种情形的逃逸行为。 3。交通事故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行为是否限于“逃离事故现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法规,造成公私财产重伤、死亡或者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解释,交通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犯罪: (1)一人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承担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2)三人以上死亡,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承担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30万元以上的。 另外,在交通事故中重伤一人以上,负事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饮酒、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二)未取得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的;(三)明知安全装置不齐全或者安全机构失效而驾驶机动车的;(四)明知无牌驾驶或者报废机动车的;(五)严重超载驾驶的;(6)逃离事故现场以逃避法律调查。希望以上介绍能对您有所帮助。你知道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