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海外并购的模式有哪些
释义
    热门城市:江宁区律师 市中区律师 港北区律师 习水县律师 贵池区律师 象山县律师 香洲区律师 富顺县律师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国家的经济也需要大量的支撑需求,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国内发展,大多数的企业领导已经把目光放向了海外,这就催生了海外并购的大量发展,而海外并购的模式是怎样的,今天小编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海外并购的模式。
    一、 海外并购的概念
    海外并购是指一国,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权直至整个。海外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
    2015年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总共有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包括境外融资),其中直接投资338亿美元,占84.3%,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
    二、 海外并购的模式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买方行为可以总结为四种模式:供求关系型、产业转移型、外引内联型和服务管理型。
    1、 供求关系型
    伴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经济对上游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受“中国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自2003年起不断攀升,这令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自2003年起,中国企业开始尝试通过海外收购解决能源供给瓶颈。澳大利亚是中国“买家”最青睐的地方,那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是中国大规模海外并购资源的主力,占中国企业上游资源并购总额的20%。
    中国在短期内急于买下更多的上游资源,这种做法受制于美元价格走势和全球商品市场整体供求关系,一旦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需求降低,则可能导致产业价值链的逆向挤压效应,即终端市场因需求降低导致上游存货增加、资产贬值。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就遭遇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资源价格大幅下跌所造成的去库存化痛苦。不过,考虑到前述中国自身需求的高速增长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国内制造业所需的上游资源具有长期价值,短期价格波动问题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货币表现——中国能够承受资产贬值风险。
    另一种风险是,中国在全球能源紧张时期海外并购上游资源已引起西方社会高度关注,甚至将此视作一种“中国威胁”。特别是收购方多是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往往不健全,这已经导致了个别交易被目标国政府否定。著名的案例是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失败。美国政府审核意见认为,中海油是国有企业,其收购行动是对美国经济的一种威胁。
    2、 产业转移型
    近年来,受益于国内市场需求飞速增长,一些优秀的中国制造型企业快速成长为颇具实力的大型制造商,反向又推动了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优秀大型制造商的经营管理出现了明显的“边界溢出”现象,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市场溢出。从早起的添补低端市场空白到进口替代,经过十几年发展,优秀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国内市场的外延式增长,也可以借助不断提升的产品竞争力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内延式扩张。
    第二,产品溢出。在单一产品经营方面累积的市场溢出经验很容易复制到同类产品之中,而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客户关系整合及生产管理的协同效应。
    第三,供应链溢出。当市场溢出与产品溢出双重效应显现时,大型制造商在关键零配件采购方面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整机制造领域也可以同样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大型机械设备体积庞大,存在单一工厂生产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因此,围绕客户群范围进行的生产地优化,往往决定了市场溢出和产品溢出的实际经营绩效,同时也决定了供应链管理体系与模式。最优生产布局原则在制造业形成了明显的供应链溢出效应,零配件供给、物流、分销与市场、客户关系与售后服务等因素,多重思考与组合才能形成最佳供应链管理体系。
    第四,资本溢出。优秀的大型制造企业往往拥有更为突出的资本实力,比如公司市值、债务杠杆、现金流、毛利率、应付和预收比率等。这时,大型制造商会凭借相对强大的资本实力,以并购方式推进行业整合。或加大资本支出,扩大营业范围,提升市场竞争力。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型制造企业经营发展的“边界溢出”现象愈加凸显时,它必然希望能够获取这个成长空间,比如进入更大范围市场,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但从全球比较看,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短板集中在:
    第一,海外市场获取能力,品牌、渠道和客户关系是突出弱点。
    第二,产品竞争力,表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配件制造等方面。第三,供应链管理问题,表现在全球生产布局、行业议价能力和“端对端的整合”能力。
    工程机械制造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催生了三一重工(600031,股吧)、徐工科技、中联重科(000157,股吧)、柳工等众多优秀大型制造商,这些公司也成为行业海外并购与资源整合的主力,并购主要目的是为获取技术、品牌和海外渠道。
    欧洲传统制造业备受中国企业青睐有着深层次原因:
    第一,受区域市场萎缩、劳工成本上升以及欧元区和欧盟东扩等因素影响,欧洲高端制造业面临着成本和收益双向挤压,同时受到风头正劲的中国厂商的竞争挑战。没有了“边界溢出”能力的欧洲高端制造业如今陷入了二次产业转移的压力。
    第二,欧洲制造型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但行业影响历史悠久、技术与产品优势突出,这些公司的技术、人才和全球商业网络对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有着非常凸显的价值。
    3、 外引内联型
    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中,有一类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获取了品牌、海外渠道甚至生产体系等资源,但它们的战略重心似乎并不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国内生产的产品能够顺利打入全球市场,而是将并购整合的资源同样应用于国内市场,形成了“外引内联、横纵联合”的新运营体系,有些企业还借此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
    总部位于新疆的美克国际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美克家具”)是“外引内联型”海外并购与资源整合模式的代表企业。其操作特点是,将过去具有业务关联性的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通过并购变成自己的子公司;利用自身在专业业务领域内的领先竞争优势,通过“外引内联、横纵联合”建立起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的经营体系。
    复星集团收购地中海俱乐部是外引内联型海外并购模式的典型案例。借此,复星集团将优质中国客户送出海外,享受地中海俱乐部的全球网络服务。同时,将地中海俱乐部的管理引入国内,深度开发日益活跃的国内旅游服务市场。
    中国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将会为许多消费类产品制造型企业带来逆向并购整合的市场条件和战略机会。即,将自身与海外企业的关系,由过去建立在供应链关系上的客户或供应商转变为股东和利益共享者。在做好“端对端的整合”基础上,中国企业或将开创一种新的全球一体化生产与消费模式,而对中国市场的掌控则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性。
    4、 服务管理型
    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行业(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中的服务型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抵御外资在本土市场的挑战。如今,外资的竞争压力早已消散,借助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建设银行(601939,股吧)、中国移动等国内服务企业不仅迈入了世界500强,甚至成为了市值庞大的“巨型企业”。
    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的显著变化是与世界的关联性不断增强,制造业对此已驾轻就熟。纵观中国服务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海外市场拓展思维和策略,相关服务体系的海外布局能力较差。反观消费者需求,中国买家游走世界各地,中国消费者甚至成为全球奢侈品的主要购买者,它们在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服务性行业内,形成了庞大的跨境服务需求,促使中国本土服务型企业尽快完善全球服务网络,这成为了中国本土服务型企业拓展全球业务网络的驱动力。
    除此之外,金融服务业海外资源整合的重要战略意义在于,借助海外收购或参股策略,中国本土金融服务企业可与全球顶尖金融机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利益格局,共同应对未来竞争挑战,同时对冲金融风险,提高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安全度。
    从长期看,随着中美之间的直接利益竞争日渐增多,在既有全球化竞合模式和两个国家各自利益主张看,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行动或将遭遇更加复杂的政治与商业环境。特别是涉及所谓美国国家利益的金融、高科技、高端制造等行业,改变单纯的利益交换模式,转而围绕“你中有我,我总有你”的思维构建新的中美企业竞合模式将是必然之路。
    其实,无论海外并购的模式分为几种,都表明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发展的迅速,也极力想在国外发展更好。企业在开展海外并购的时候,不要盲目跟风,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以及自身的财务状况来实施。这样才会让企业在海外也能立足。更多相关知识您可以咨询法律咨询网无锡律师。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5: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