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刑法是怎么规定的?
释义
    一、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刑法是怎么规定的?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刑法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刑法当中的第13条指的就是在预备状态当中没有实现犯罪的结果发生,后者的话它主要是由于自己主观意见所导致的犯罪,存在着一些暂时中断的情况,犯罪预备中止刑法十三条的规定是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一)根据其发生的时空范围,可分为预备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以及实行终了的中止。
    1、预备中止即发生在预备阶段的中止,如为杀人买刀后中止。
    2、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发生在行为尚未实行终了时的中止,如强奸行为人基于被害人的说服而停止犯罪。
    3、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的中止。如投毒杀人等。
    (二)根据行为人是否以积极的行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可分为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
    1、消极中止消极中止是指自动的放弃犯罪。
    2、积极中止积极中止是指行为已经实行终了但结果尚未发生的情况下,有效的防止结果的发生的中止。
    二、相关知识说明
    1、定义
    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此阶段上,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预备行为是为侵害某种客体制造条件,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
    客观方面表现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既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2、构成要件
    我国现行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很多的人员,他们可能并不了解到一个犯罪的具体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来说的话,有犯罪的预备状态,还有就是犯罪正在实施的状态,不同的犯罪状态,它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量刑的标准性的问题。
    
    犯罪预备的认定原则是什么
    犯罪预备量刑处罚是怎样的
    如何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