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虚假的意思表示有哪些 |
释义 | 一、虚假的意思表示有哪些 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虚假的意思表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真意保留,这是指表意人故意隐藏其真实意愿,而表达出与其内心真意不符的意思。 原则上,这种真意保留的行为是有效的,但如果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的真意保留事实,则该行为无效。 2.虚伪表示,这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共同故意作出与真实意思不符的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虚伪表示所隐藏的行为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则该行为有效。 3.重大误解,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4.误传,误传是指因意思表示传达人的错误而导致的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5.欺诈和胁迫,这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证实情况,或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6.乘人之危,这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为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 二、虚假意思表示无效情形 对于虚假的意思表示,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以下情况被视为无效: 1.欺诈和胁迫行为,如果损害了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则该行为无效。否则,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2.乘人之危的行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无论是否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该行为均被视为无效。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规则 意思表示的生效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这意味着,当双方通过口头交流或面对面的方式表达意思时,一旦相对人理解了表意人的意思,该意思表示即生效。 2.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这包括书面、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的意思表示。一旦这些表示到达相对人,即被视为生效。 (1)如果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并且相对人指定了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则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 (2)如果未指定特定系统,则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 3.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 这主要适用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如遗嘱、捐助行为等。这些行为一旦完成,即具有法律效力。 4.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这主要适用于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公司合并、分立等。一旦公告发布,即视为意思表示已经生效。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生效规则仅适用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对于某些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合同、遗嘱等,还有其特殊的生效条件和规则。 同时,法律对于意思表示的生效还有其他的限制性规定,如无效、可撤销等情形。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案件情况来判断意思表示的生效与否。 你是否遇到过虚假意思表示的情况?对意思表示的生效规则还有疑问吗?欢迎留言讨论。法律网将持续为你提供法律资讯,敬请关注。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