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与“恶势力”的区别是什么? |
释义 |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与黑社会组织犯罪所具有的上述两个控制的本质特征,使得它们与恶势力相区分。 1.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与恶势力的区别 相比较而言,恶势力是一个跨度很大,涵义很广的政治概念而非法律概念。恶势力通常是一般的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团伙,其行为不一定都构成犯罪。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对恶势力的成员不能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而不能在刑法上做出评价。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恶势力的成员可能是一般的共同犯罪,也可能是犯罪集团。如果不符合刑法第26条规定的犯罪集团的特征,恶势力只属于一般的共同犯罪;如果符合刑法第26条规定的犯罪集团的特征,恶势力则属于犯罪集团。因此,笔者认为,恶势力的概念包括了一般的违法团伙、一般的共同犯罪及一般的犯罪集团,但不能包括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及黑社会组织犯罪。 也就是说,即使是构成了犯罪集团的恶势力,都不具有两个控制的本质特征。因而,是否具有两个控制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区分恶势力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黑社会组织犯罪的重要标志。 2.政治渗透性是否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应有特征? 在我国刑法学界与犯罪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还具有政治渗透性(或者称之为保护伞)的特征。所谓政治渗透性,按照刑法界的一种解释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经常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向国家机关渗透,收买、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或者直接向国家机关安插成员, 即从国家机关内部寻找工作人员作靠山,建立保护伞。 对于这个问题,最高司法机关与最高立法机关曾先后制定出台了两个不同内容的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2月4日制定发布了《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该解释第1条规定了政治渗透性是认定构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条件之一,即黑社会性质组织必须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在这个司法解释中,最高人民法院将政治渗透性规定为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一个构成条件。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不能证明有国家工作人员介入在背后为某个犯罪组织提供非法保护,便不能认定该犯罪组织为黑社会性质组织。 但是,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有学者及实务机关存在着不同意见。如有司法官员提出:由于寻求保护伞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如果有些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保护伞正在形成之中,我们决不能仅以其保护伞尚未形成为由来否定其为黑社会性质组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在该立法解释中规定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第4个特征是这样的: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将政治渗透性由司法解释中的必备要件变更为选择要件。从而放宽了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构成条件。 笔者赞成最高立法机关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所作的立法解释。因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政治渗透性只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一个发展策略或者趋势,但还没有成为所有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一个必备特征。因此,不宜将之作为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一个法律构成条件。 从国际有组织犯罪的实际情况看,那些规模巨大、结构完善的跨国有组织犯罪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政府及执法机关中,从而使政府及执法机关打击他们的斗争归于低效甚至无效:在中外黑社会发展史上,凡是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无一不是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相结合的。 但是,与之相比较,我国当前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无论在人数规模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尚未发展到国外黑社会组织那样的完善程度。虽然在司法实践中也有不少案例显示,确实存在着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寻找靠山,建立保护伞的情况,但并非一概如此。从已经查处的一些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看,我国当前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正处在从团伙犯罪向黑社会组织犯罪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的有组织犯罪发展的阶段不同,因而有组织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其中,有一些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出于自身安全及组织扩展的需要,已经实际采取了寻找靠山、建立保护伞的行动,并成功地渗透入了政治领域或者从政治领域中找到代理人;也有一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虽然已经意识到寻找、建立保护伞的重要作用,但尚未着手或者正在向政治领域进行渗透的活动;当然,还有不少尚在较低级阶段发展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还没有认识到寻找、建立保护伞的重要作用,因而也没有准备做这方面的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将政治渗透性作为黑社会组织犯罪的一项应有的本质特征,是不存在疑问的。但是,在我国目前尚不存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情况下,如果将政治渗透性作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一项本质特征,不仅不符合社会现实状况,也不利司法认定,从而可能会影响到准确及严厉地打击这类严重的犯罪活动。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