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侵害公民名誉权行为的法律特征
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根据这一规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应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一)在侵害对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
    (二)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1、侮辱行为。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在侮辱他人的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都具有毁损他人名誉的故意和目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只有在侮辱行为造成了一定影响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此处所说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非指对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后果,而主要指影响了受害人的社会评价。
    2、诽谤行为。诽谤,是国内外法学界公认的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至于诽谤的方式,分为两种:(1)口头诽谤,即通过口头语言将捏造的虚假事实加以散布,使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2)文字诽谤,即通过文字把捏造的虚假事实进行散布,败坏他人名声。
    3、其他毁损名誉的行为。(1)竞合行为。(2)文字作品使用素材不当。(3)无证据而错告或诬告。
    (三)在主观过错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
    (四)在客观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事实
    所谓名誉侵权的事实,是指侵害人从事了法律所禁止的有损他人人格、名誉的行为,而给被害人带来了名誉方面的损害。
    (五)在后果上,对被侵害人的名誉造成较严重的损害
    在上述法律特征中,此一特征当属名誉侵权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特征。所谓造成损害,是指由于侵害名誉权行为的发生,使被侵害公民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里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里上遭受创伤。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外部名誉利益损失。名誉是一种社会评价,因此在认定公民的名誉是否受损的时候,不能以受害人自我感觉来判断,而应以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足以造成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来判断。
    2、精神损害。精神损害包括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损失。
    3、财产利益的损失。财产损失也是侵害名誉权的间接后果。对于这种损害,受害人应当举证,只有受害人能够证明的损失才会得到支持。财产利益的损失主要包括:第一,受害人为了澄清事实或者进行诉讼等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第二,受害人因名誉受损而不能取得或者只能部分取得的可得利益;第三,受害人为了治疗精神损害而支出的医疗费用、咨询费用。
     编辑推荐:
    名誉权的定义
    
随便看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eao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8 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