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的虚假表示是什么意思 |
释义 | 一、民法典的虚假表示是什么意思 民法典中的虚假表示,也被称为虚伪表示,指的是表意人与相对人共同故意作出的与真实意思不符的表示,这种表示是虚假的,因为它不反映双方的真实意图或交易的实际内容。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当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该行为无效;隐藏在虚假表示背后的真实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则需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二、虚假表示的效力 虚假表示的效力在民法典中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法律,当行为人与相对人通过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这种行为被视为无效。 这意味着,即使双方达成了某种协议或合同,但如果这种协议或合同是基于虚假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那么它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都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该行为无效。 ![]() 三、意思表示的撤回与解释 1.在民法典中,意思表示的撤回和解释也是重要的法律概念。 2.行为人可以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同时到达相对人时撤回其意思表示。 这意味着,如果一方在发出意思表示后反悔或改变了主意,他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撤回自己的意思表示,从而避免产生法律后果。 此外,对于意思表示的解释,民法典也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1.对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应当根据所使用的词句、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来确定其含义。 2.对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解释时则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结合相关因素来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这些规定有助于确保意思表示的准确理解和适用,维护了交易的安全和公平。 民法典中对于虚假表示的规定体现了法律对交易公平和安全的重视。了解更多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可以访问法律网获取更多专业解读。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