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丞相 |
释义 | 官名。“相”,意为辅佐,丞相是王的佐官,位于百官之首。始置于战国时,又称“相国”、“相邦”。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组织的最高官职,负责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汉书·百官公卿表》:“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及汉初,与御史大夫、太尉合称三公。西汉高帝更名“相国”,孝惠帝曾置左右丞相,哀帝改称“大司徒”。东汉亦称“大司徒”、“司徒”,东汉末年复称“丞相”。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或称丞相,或称大司徒,或称大丞相、相国,废置不常。多由权臣担任,往往为夺取帝位之先声。唐至北宋无丞相之称,而以其它官职行丞相之事。唐有“侍中”、“中书令”、“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北宋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人们沿用旧俗,常比称其为“丞相”。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设右左丞相(元代以“右”为上,故右在先)。明初亦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因胡准庸案始废去“丞相”之制,此后再不设立,而以内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清代沿“内阁”之制,不设丞相。旧时文章中丞相往往用作宰相的通称。 |
随便看 |
|
法律词典收录24077条法律百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