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取消权的判决结果如何 |
释义 |
1、 撤销权消失的后果 撤销权一旦行使,将产生两种法律后果:一是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民事行为从一开始即具有追溯力和无效性,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否则原则上对第三方具有效力。二是撤销债权人的民事责任。法律行为因意思表示被撤销后,该法律行为具有追溯效力,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法律后果。当事人之间可能发生了交易,因此在撤销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后,当事人之间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作为一种形成权,如果不经常行使,势必使民事法律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损害交易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根据《合同法》第55条第2款的规定,具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在知道撤销原因后,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这对双方当事人都是十分不利的。例如,在这种情况下,本案当事人在知道撤销原因后仍然充分履行了合同。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一方根据合同提起诉讼,另一方认为合同可以通过抗辩的方式撤销,但人民法院向其解释是否提起撤销诉讼,并表示不提起。前一合同的诉讼案件判决后,将在一年内向法院提起撤销诉讼。对于这种放弃撤销权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我已经失去了诉权。究其原因,是其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撤销权,撤销权已被消灭,当事人失去了诉讼利益,不具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资格。上述瑕疵合同已进入诉讼的,原则上由解除权人在本诉讼阶段行使解除权。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未提出撤销抗辩,或者仅提出抗辩,在法院解释的情形下未提起撤销诉讼,致使法院确认有瑕疵的法律行为的,不得再主张撤销权。该权利消灭,诉讼利益消灭,导致诉权丧失 II。撤销权的行使 所谓撤销权,是指具有撤销权的人根据其单方面的意思使合同和其他法律行为追溯消失的权利。关于撤销权的性质,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属于形成权,即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可以产生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可撤销合同一旦被撤销,将具有追溯效力,因此合同从一开始就不生效。在可撤销合同中行使撤销权时,应遵循以下规则: 1。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应当具备资格。本法的目的是保护因合同中的重大误解、明显不公平、欺诈、胁迫、利用他人危险等而导致利益受损的一方。因此,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应当是表达错误或瑕疵意思的一方,即存在重大误解的一方(一方为主体,有时为双方),因明显不公平的合同利益而遭受严重损害的一方,以及被欺骗、胁迫和处于危险中的一方。撤销权的行使对象应当是合法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几种合同: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明显不公平的合同(订立时)、一方以欺诈、胁迫或利用他人危险违背对方真实意图而订立的合同。此外,双方不得行使撤销权。撤销权的行使方式应当适当。我国《合同法》第54条与《民法通则》第59条相一致,即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这不同于撤销权持有人在德国和日本等国外通过向对方当事人表达其意图而行使的撤销权。根据我国法律,撤销权的行使应以诉讼或仲裁的形式进行,直接向对方当事人表达意思不具有行使撤销权的效力。撤销权的行使应当在法定期限内进行。《合同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行使撤销权的一方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否则,法律将不予保护,可撤销合同仍应为有效合同 III.撤销权行使期限的计算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可撤销合同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为一年。自撤销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超过规定期限的,撤销权消灭。撤销权的行使期间属于不中断、中止、延期的除外责任期间。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在可撤销合同的情况下,起点是有权撤销的一方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的日期;因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自债务人行为之日起五年内未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因此,“知道或应该知道”的判断在司法实践中更为关键。试着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当王利用李的疾病和昏迷时,他以低价获得了他家的古瓶。后来,在病愈后,李发现该合同违反了文物不得私下出售的规定,并建议法院确认该合同无效。法院认为,这只古瓶不是禁止流通的文物,合同无效,无法得到支持,但李在另一个案件中可以行使撤销权。关于李的撤销权的启动,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当从法院判决送达李某之日起计算;另一种观点认为,白丽应该从疾病中康复,并了解合同。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当事人在起诉时很难知道法院判决的内容,行使诉权的目的是保护其实体权利。如果由于当事人适用不当,其实体权利得不到保护,则有违立法宗旨;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据《合同法》中合同自由的基本精神,撤销权的行使本身不能不受限制。否则,不利于交易的安全,对撤销权的规制主要取决于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合同法》明确规定,撤销权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以法院判决为起点显然是不适当的。我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确实应当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如果有证据或者按照一般常识,当事人应当知道撤销的原因,在法院判决明确后,不应当视为知道撤销的原因。毕竟,对法律的无知不是合法的辩护。但是,如果遇到以下例外情况,机械地应用上述原则似乎是不合适的。例如,李从疾病中康复并发现后,他立即与王进行了协商。如果谈判失败,他就向法院起诉合同无效。在这个时候,他的第一次发现已经过去了10个月。当法庭在三个月的审判后作出裁决时,李的撤销权已经过期。此时,如果第二种观点适用,李行使撤销权的期限已经到期。这对李似乎不公平,因为如果法院提前完成审判,李的撤销权不会被消灭。这种情况在债务保全的情况下更为常见。如果债务人与其他人订立了低价财产转让合同,债权人在发现该合同后,因债务人恶意与第三方勾结并损害其利益而向法院起诉该合同无效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