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ABC的实施步骤是什么 |
释义 |
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在这八个步骤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灵活运用,是实现作业成本管理成功的关键。(1) 活动研究: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收集活动信息,目的是详细了解企业的运作和活动过程,厘清成本流动的顺序和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并了解各部门对成本的责任,从而设计活动和责任控制体系。(2) 业务识别:掌握业务流程,分解合并业务,这些业务往往分散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根据企业规模、流程和组织形式的不同,有几种方法来识别企业的经营活动。一种是绘制企业的生产流程图,将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以网络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将每个流程分解成若干部分,最后将相关或类似的业务进行组合。另一种方式是从企业现有职能部门入手,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各部门的运作情况,然后进行总结。最后一种方法是召集全体员工开会,员工或工作组描述他们完成的工作,然后总结。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加快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前两种方法获取信息速度快,准确度高,不会对员工造成干扰。(3)成本归集:对相关成本和成本动因进行归集和分析,各种资源成本在发生时均已由传统会计记录,反映在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帐款、存货等日记账中。在这一步中,要找出与各种活动相关的资源成本,可以直接通过已有的计量指标进行分配,例如,要将材料成本分类为消耗性材料加工过程中的成本,还可以估算某个职能部门的成本或员工的工资如何分配到该部门通过分析某一职能或某一员工的工作时间在不同业务中的分布情况,得出不同的业务。然后,根据作业类型和资源成本的性质确定成本动因。 (4)建立成本基础:根据同质成本动因存储相关成本 一旦选择了作业成本动因,就可以根据同质成本动因收集相关成本。每个成本基数可以收取人工、直接材料、机器设备折旧、管理费用等,如设备调整人员的工资福利、调整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损失等,如果有多个成本动因,则建立多个成本基数。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建立不同的成本基础,按照多种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5) 设计模式: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企业运作的基础上,建立作业成本模型,设计企业的作业成本模型,主要确定以下内容:企业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的确定,包括它们的分类、与各组织层级的关系、各计算对象的责任主体、资源活动等,建立了资源分配的成本动因、资源与活动的分配关系、活动与产品的分配关系。(6) 应用软件:选择/开发作业成本法实施工具系统,在作业成本法管理中比传统会计需要更丰富的信息,并且是基于大量计算的。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离不开应用软件工具的支持,它有助于完成复杂的会计任务和分析信息。作业成本核算软件系统提供了一种构建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工具,有助于建立和管理作业成本核算系统,完成作业成本核算。作业分析:作业成本法的作业和结果分析。分析和解释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结果,如成本高的原因、成本构成的变化等。(8)持续改进:开展相关的改进工作,实现作业的增值。针对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考核组织和员工,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淘汰非增值性活动,提高增值性活动的经营效率等,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管理会计学会一直在研究作业成本管理在美国企业中的应用。数据显示,实施和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的企业从90年代初的11%(1991年)增加到90年代中期的49%(1996年),企业评价和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比例已超过70%,在决策和经营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相信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了解和掌握作业成本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之后,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来提高管理效率、控制成本、优化运作的前景将会非常光明。以上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知识。相信通过以上的知识你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你的情况更复杂,法律咨询网还为律师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参加法律咨询。你知道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