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细则是什么 |
释义 |
为有效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第1号),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快《通知》的实施,本文就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1。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范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应当覆盖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包括建设用地、农用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闲置土地,不得遗漏。2、 依法依规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记办法》、《土地权属纠纷调查处理办法》的规定,《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定》和其他有关法律、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本着尊重历史、注重现实、有益于生产生活的精神,并按照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促进社会发展,在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利用变化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依法开展登记发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农村和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私有的地块、私有的山丘也属于集体所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第八条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私地、私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二)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属于村里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由村里每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3)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并出具证书确认所有权。”(四)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法征收或者征用土地,并给予补偿。(五)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在我国,土地从所有制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有土地,又称全民所有土地;另一类是集体土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都是公有制。 集体土地有两个方面,包括耕地在内的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我国实行的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农民宅基地、集体公益性用地(如村集体经营性住房、养老设施、道路等)、村工厂用地。 但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属于每户,而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乡、镇、村、村民小组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因此,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证明,就是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给每一个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相应的组织或者农民个人都有使用权,权利的确认就是要明确其使用权。在集体土地流转中,最为前提和基础是产权明晰,即完成集体土地的确认和核证:农村集体土地的确认和认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是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权属、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并登记发证。只有经确认登记的集体土地才能合法转让。从巩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和认证的权利。宅基地的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流动资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确认给每一个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去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明确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农业部,负责这项工作的实施。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依法依规、方便高效、因地制宜、急用优先、全覆盖的原则,即必须严格依法推进,法规政策;必须坚持便民、利民、保全过程的要求,尽可能提高效率;在中央有关文件的总体要求下,允许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和条件,进一步细化政策在满足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办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流转登记发证,为整治和流转提供条件,完成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农村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区、城乡结合部土地权属登记发证工作,适应改革发展稳定需要。全面覆盖的原则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要覆盖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包括林地、草地等。 农村集体土地的比重比较大,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的相关规定也非常详细,甚至制定了如何使用的规定。农村集体土地的重要性高于农村土地。欲了解更多法律知识,请访问律师网专业咨询。你知道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问答库收录2074234条法律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析,是法律学习是实务的有利工具。